6月7日上午,国际比较修辞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美国犹他大学人文学院写作修辞系毛履鸣(LuMing Mao)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探索“偏差”的奥妙——交流的不稳定性与修辞的偶然性》的在线讲座。本次讲座系我院“藤山修辞学讲堂”海外名家论坛第2期,由修辞与论辩研究中心主办。汪建峰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外国语学院及国内其他高校的师生200多人现场或线上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毛教授聚焦日常言语交流中广泛存在的语义“偏差”现象,从交流的不稳定性和修辞的偶然性两个维度对“偏差”现象进行探究。他首先归纳了“语言的误用或滥用”“委婉表达”或“言不由衷”或“口是心非”、言说行为的“自我审查”、沉默、错误表述或欠缺表述或非表述、表述缺席及事实或真相的可替代性等多种形式语义“偏差”。接着,他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濠梁之辩中“庄子与其同伴惠子关于鱼的快乐是否可以为人所知”这个命题为例,指出知识、真理的建构性。他认为,知识或真理乃是基于特定时空场合和政治文化矩阵的话语构筑,都是可表述的、可争论的;濠梁之辩表明,以追求真理、现实的客观性和确定性为目标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本质主义做派;知识、真理、现实都是基于特定时空语境的修辞构筑,具有修辞的偶然性。修辞行为是“与特定社会政治矩阵和具体解释框架密切相关并实际上由它们构成的价值主张”。人们对他人话语行为的表述是否恰当与真实,不是取决于能否发掘其内在的秩序或谱系,而是取决于能否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矩阵,能否在那里对其进行细而再细的描述,从中充分释放其话语权。这也来自于对实际体验和制定的话语行为及产生该话语行为的动因等进行不懈的关注,并充分认识到其固有的不确定性、脆弱性和流动性(即交流的不稳定性)。在知识建构和知识消费或表述修辞行为时,仅仅意识到自己的时间、认知空间和位置是不够的。它无法执行修辞定位,正如濠河中的鱼未能实际参与庄子对其幸福的构建一样。人们应该关注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当事人在其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知识将对其所基于的人的生活和实践产生什么影响。为此,必须超越自我时间和认知空间。最后,毛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其对语言的建构性、传统/标准、界限的脆弱性、修辞的定位性等概念的新定义。在问答环节,现场和线上听众与毛教授互动热烈,积极提问,毛教授耐心予以解答。
本场讲座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对师生极具启发意义。毛教授优雅的语言、深邃的学术眼光、严谨犀利的学术批判精神及新锐的见解令人印象深刻。
(修辞与论辩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