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欢送晚会上,中印尼青年合唱歌曲《爱你一万年》。
历时18天,行程约1.5万公里!4月28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印尼外交政策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印尼青年互访交流活动落下帷幕。在福建省外办和我驻印尼使馆的认真策划和精心组织下,两国青年通过走访福建的厦门、泉州、莆田、武夷山、福州和印尼的雅加达、万隆、日惹、巴厘岛等地,感受到了福建省和印尼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看到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所作的努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青年之间的交往是关键一环。一路走来,两国青年对两国友好交往历史和当前交流合作良好势头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一路相伴,他们从相识到相知,友谊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种下,跨越千山万水的情谊在他们心中萌发……
互访互学大开眼界
拥抱,再次拥抱,一起流下依依不舍的泪水,一起为收获友谊而开怀大笑……这一幕发生在4月27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欢送晚会上。在两国青年合唱《爱你一万年》的歌声中,两国青年依依惜别。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情不自禁流泪,对于印尼的小伙伴再次见面很容易,可是对于中国的小伙伴来说,不知道何时可以再见面。”印尼帕提穆拉大学学生苏汉迪·哈桑告诉记者,18天的行程让他收获颇丰。小时候,他听到一句谚语:“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没想到这次梦想成真。在福建,他经历了许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来到中国;第一次交了这么多中国朋友;第一次学中文;第一次到中国的大学里上课;第一次乘坐高铁;第一次品尝大红袍和感受中国茶文化;第一次切身感受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成就……这让他大开眼界,也将改变他的人生。今年大四的他打算考研,毕业后力争当个外交官,为推进中印尼友好合作贡献力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在福建和印尼两地的互访互学,两国青年体验到了不同的文化,上了不同的课程,对于双方各自的国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开阔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同时也收获了友谊。在华侨大学,两国青年一起写起毛笔字,感受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福建农林大学,当看到菌草可以用来培养灵芝、种蘑菇、栽银耳、防风固沙、让沙漠变绿洲、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时,印尼的小伙伴感到很神奇,他们希望这些技术也能造福印尼;在福建师范大学,两国青年聆听了福建师范大学印尼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孙建党做的《中国与印尼:我们“共享的历史”和“共同的现实”》的学术讲座,受益匪浅;在印尼大学,两国青年徜徉在知识的殿堂,感受两国交流合作成果;在印尼乌达亚纳大学,两国青年对巴厘岛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印尼万隆的亚非会议纪念馆参观后,福建师范大学学生颜珍妮心潮澎湃。20世纪50年代,中印尼两国携手其他亚非国家倡导的以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为核心的万隆精神,至今仍是国与国相处的重要准则。“重温历史,回顾现实,我为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和平的国家而感到幸运,我将努力学习,今后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发展建设添砖加瓦。”颜珍妮说。
感受发展谋求合作
福建省与印尼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融。一路走来,两国青年对福建的海丝历史文化以及21世纪海丝核心区建设情况有了切身感受,对两国如何优势互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以前我对中国高铁的认识仅停留在电视的新闻上,觉得在印尼建不建高铁无所谓。这次中国之行,当我亲身乘坐了高铁,感受到中国高铁的便捷和舒适后,觉得在印尼应该多建多条高铁线路,让中国高铁技术也能造福印尼民众。”印尼卡查玛达大学学生阿迪特雅·德维说。
印尼巴查查兰大学学生科克普·荷马万告诉记者,当他第一次到厦门,厦门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建设成就让他感到惊艳;在福建的其他几个城市,他也了解到每个城市都有符合自己的发展之道。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让人钦佩。他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益于包括印尼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进步,有利于整个世界的发展。相信“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印尼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契机。
在中国青年看来,印尼地大物博、多元包容、发展潜力巨大。虽然与中国的一些城市相比,印尼一些城市的马路还比较窄,汽车和摩托车混杂行驶,让道路显得更加拥挤,一些公共汽车还冒着黑烟;但这同时也说明这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巨大的投资空间和发展潜力。印尼的青年们喜欢看中国的电视剧《琅琊榜》等,也喜欢用中国的OPPO、华为、小米等手机。
我们相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印尼朋友则说:“远在天边,近在心间。”虽然此次青年互访交流活动行程结束了,但是两国青年的友谊才刚刚开始,他们建立了微信群、分享朋友圈动态等,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保持多种联系方式,将成为一生的朋友。
(来源:福建日报 2017-05-01 04版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