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领土争议话语专题研究主持人语……………………………………………………….........…尤泽顺(3)
《中国日报》和《印度时报》关于洞朗对峙报道的转述话语对比分析………尤泽顺 李 雪(3)
美国外交代表香会演讲中涉南海行动的“合法化”构建策略分析…….................…赵林静(20)
超越言语的论辩:中日钓鱼岛争端话语的多模态论辩分析…............................……… 陈 群(34)
语言研究
亚里士多德“逻辑诉求”体系论证与解析………….............……….....................………… 袁 影(49)
汉语流水句的判定要素与本质属性…………………...............……….....................………… 崔 靓(59)
文学研究
模仿、记忆与写作:论帕慕克文学作品中的电影视觉艺术….........................……… 朱春发(70)
彼德·汉德克《圣维克多山启示录》中的语象叙事研究………................................…… 余 娟(80)
翻译研究
多变量分析视角下连词显隐化研究
——基于《一九八四》多译本的考察……………....................….....…赵秋荣 刘士朋 刘敏霞(91)
领主属宾句句法语义的功能语言学诠释
——从“王冕死了父亲”的英译谈起………………....................…............…………… 向大军(103)
书刊评介
“遗产之争”与“英雄崇拜”:《约翰生传》经典化研究…....................….…….… 历 伟(115)
同体共学,互动发展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评介….....................………刘 浩 张文忠(123)
《中国日报》和《印度时报》关于洞朗对峙报道的转述话语对比分析
尤泽顺 李 雪
福建师范大学
摘 要: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出发,对《中国日报》和《印度时报》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中国和印度主流媒体如何利用转述话语为各自在洞朗对峙中的立场辩护及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研究发现:1)双方媒体都使用更多间接转述话语确保报道的“信息性”;2)双方都采用中性转述动词和准确新闻来源(特别是专家和政府官员话语)显示新闻报道的“客观”“权威”和“可靠”;3)《中国日报》更加致力于重申中国对洞朗地区主权的合法性,指责印度的非法越界行为,《印度时报》更加致力于为印度的越界行为辩护,强调印度的安全问题,指责中国的“强硬立场”。通过策略性地利用转述话语,《中国日报》和《印度时报》都突显了各自国家的困难,淡化了对方国家的困境,强调各自国家行为的合法性。
关键词:转述话语;洞朗对峙;《中国日报》;《印度时报》
美国外交代表香会演讲中涉南海行动的“合法化”构建策略分析
赵林静
福州工商学院
摘 要:以话语-历史分析为视角,对美国外交代表涉南海议题的 13 篇香格里拉对话会主旨演讲的“合法化”话语进行构建策略分析。研究发现,言说者在演讲中主要运用了道德、权威和理性三种合法化话语策略建构了美国正面、积极的自身群体形象及中国负面、消极的危险他者形象;他们还利用语篇内、不同演讲语篇间、不同体裁间及不同话语间的互文关系参与构建美国南海话语叙事网,为美国在南海的行动及对南海事务的介入构建正当化语境,以获得国际理解和支持。
关键词:涉南海事务;外交话语;话语-历史分析;合法化构建;话语策略;互文策略
超越言语的论辩:中日钓鱼岛争端话语的多模态论辩分析
陈 群
宁德师范学院
摘 要:政治视频常以视听觉模态为主导的多模态论辩阐发或驳斥某些政治观点和立场。本文基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运用多模态论辩的关键成分表法和论式分析法,关注中日钓鱼岛争端视频共用同一张图片现象,解析相关多模态论辩。研究发现,中日视频使用同一图片构建双方针锋相对的领土主权诉求,共用同一论式阐明双方对抗性的领土主权立场,基于同一论辩主题使用不同论式阐述双方对冲性的领土主权主张。中日双方视频均使用修辞三段论省略前提或结论的特性,促使受众潜意识地认同中日对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各自立场;而日方视频借助修辞三段论的省略特性,“巧妙”地悄然植入若干谬误论证,值得引起中方高度重视。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论辩;关键成分表;论式分析;谬误论证
亚里士多德“逻辑诉求”体系论证与解析
袁 影
苏州大学
摘 要:“逻辑诉求”虽是一个跨越文化与时代的普适范畴,但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及亚里士多德相关论述的分散性,学界迄今未能清晰而确切地把握该诉求的理论内涵,影响了这一重要范畴的阐释力。在精研其《修辞学》《论题篇》《前分析篇》相关章节的基础上,本项研究细致论证和解析了一个包含修辞推论(具省略性与或然性)和例证(含发生之事与发明之事)的逻辑诉求层级体系。这一原生性考辨,可为研究“逻辑诉求”范畴在修辞学发展史中的赓续、衍化与新创提供坚实基础。
关键词:逻辑诉求;修辞推论;例证
汉语流水句的判定要素与本质属性
崔 靓
华北电力大学
摘 要:流水句独具汉语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学界对流水句的判定存在争议,流水句与非流水句之间的划分并不清晰,究其原因在于对流水句的判定要素和本质属性认识不清。本文将流水句的判定归纳为四个要素:“一般不用关联词语”、“句段句式类型多样”、“句段主语时常隐含”和“多个不同主语共现”。这四个要素共同揭示了流水句的本质属性是零散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流水句重新界定为“流水句是具有零散性的多个句段的组合”。
关键词:汉语流水句;判定要素;零散性;句段组合
模仿、记忆与写作:论帕慕克文学作品中的电影视觉艺术
朱春发
浙江传媒学院
摘 要:电影视觉艺术是帕慕克文学作品的重要书写内容。帕慕克指出,对于当代个人身份认同而言,电影是重要的模仿对象,是构建自我意识的“他者”,而在土耳其这样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弱势的国家,大量引进的西方电影,对本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同时也引发了身份认同的困惑,给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幸。此外,帕慕克通过对土耳其七八十年代电影产业景象的描写,用文字收藏了属于土耳其人民(尤其是伊斯坦布尔市居民)的集体记忆。帕慕克在生活和工作中与电影视觉艺术的接触,影响了他“视觉性”的文学创作理念和对虚构与真实之间的认识,也对他的写作语言和方式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帕慕克;电影视觉艺术;身份认同;文化记忆;视觉性
彼德·汉德克《圣维克多山启示录》中的语象叙事研究
余 娟
西安石油大学
摘 要:《圣维克多山启示录》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中期转型“四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这部作品以语象叙事手段再现了几位对汉德克文学创作产生过影响作用的重要画家的画作。语象叙事的核心在于图像与词语间的关系,所揭示的是汉德克美学方案中“文学真实”和“真正真实”之间的张力问题。汉德克语象叙事的语言突破了文学作为时间性表达的局限,体现为一种空间形式,所形成的“物象文字”(Ding-Bild-Schrift),成为理解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转型的一把独特钥匙。
关键词:彼德·汉德克;《圣维克多山启示录》;语象叙事
多变量分析视角下连词显隐化研究
——基于《一九八四》多译本的考察
赵秋荣 1 刘士朋 2 刘敏霞 3
1.北京科技大学;2.北京中杉学校;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摘 要:基于显化假说,本文以海峡两岸暨香港 30 年间《一九八四》的十二个中译本为语料,建立英汉平行语料库,采用多变量分析法考察译文连词显隐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所有译本中连词使用频率整体上呈显化倾向。其中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显化程度最高,译者倾向添加连词将源语隐含的逻辑关系显化。通过条件推断树的分析,本文发现连词位置、出版年代、译者地域等是影响连词显隐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显化;隐化;连词;语料库;《一九八四》;条件推断树;多变量分析
领主属宾句句法语义的功能语言学诠释 ——从“王冕死了父亲”的英译谈起
向大军
吉首大学
摘 要:文章从“王冕死了父亲”的英译探讨领主属宾句的句法语义问题。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假说,文章首先对“王冕死了父亲”及其译文作了元功能分析,然后在“元功能对等”原则下对该句的不同译文进行了评估,认为译文“Wangmian lost his father”较之其他译文在“元功能对等”上略胜一筹。研究进一步表明:(1)以“王冕死了父亲”为代表的领主属宾句中的动词为及物动词,多表“丧失”义,可带两个参与者,通常体现一种属有型修饰式关系过程;(2)该句式的衍生机制为语法隐喻。
关键词:王冕死了父亲;英译;领主属宾句;句法语义;元功能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