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双月刊)2020年第4期 论文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20-09-22浏览次数:1050


·话语与认知研究·


美国主流媒体南海问题话语的批评架构分析 ………………………袁红梅 汪少华 (339)  

文化翻译的批评话语分析路径……………………………………………………………唐子茜 (356)  

言语幽默等级的心智机制……………………………………………………………………姜珍婷 (370)  

·文学研究·

莎士比亚与中国结缘考……………………………………………………………刘 黎 邓亚雄 (384)  

危机与创伤 ——精神分析视域下的《上海舞》解读……………颜静兰 吕淑珍 (396)  

艺术性与社会性的有机融合 ——再论纳博科夫的艺术观…………………喻妹平 (409)  

·外语教材研究·

国内英语教材语用研究述评……………………………………………………王耀平 仇云龙 (421)  

清末留日政策演进与日语教材出版趋势关系研究………………………………汪帅东 (437)


美国主流媒体南海问题话语的批评架构分析

袁红梅 1汪少华 2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南京师范大学

摘 要:以美“鲍迪奇”号潜航器事件为例,本文从受众理解视角对美国主流媒 体南海问题话语进行批评架构分析并揭露其真相。研究发现:“演戏、征程”等隐 喻性架构歪曲地建构了潜航器事件的政治现实;“抢夺、非法、国际海域”等非隐 喻性操控架构使中国查证美潜航器非法化、美国军事侦查合法化;上述架构误导 了受众情感,建构了中国所谓的“挑衅者、霸权国家及和平破坏者”形象;单极 化世界观和美国例外论是美媒架构使用的意识形态根源。 关键词:架构;批评架构分析;非法化;合法化

DOI:10.19716/j.1672-4720.2020.04.01yuan


文化翻译的批评话语分析路径

唐子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 要:文化翻译研究肇始于 20世纪 8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往的研 究较多关注译者的翻译策略、审美旨趣等维度,较少触及到一个重要的维度—话 语维度。本文以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及刘宓庆和 Hofstede各自提出的文化研究模型 为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指导文化翻译的三维模型。在该模型中,待翻译的源语文 化被分成三大层级:物质文化,心理象征和惯例仪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任意 层级的文化信息只有通过恰当的文化翻译才能有效地传递到目的语文化中。该模 型能够为翻译批评提供可操作化的步骤和方法,相较传统的主观评价式的批评更 具科学性,同时,也为话语研究视阈下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文化翻译;三维框架理论 DOI:10.19716/j.1672-4720.2020.04.02tang

言语幽默等级的心智机制

姜珍婷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摘 要:幽默是一种言语的巧智。在制造幽默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言者的编码 者,还是作为听者的解码者,都能够感觉出幽默是有效果差异的。通过对众多幽 默语例的调查研究发现,言语智慧度是形成幽默级差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编码和 解码两个视角,结合原型理论、空间合成理论对形成幽默等级的智慧机制进行了 探讨。结果显示,形成幽默等级的智慧机制主要落实在两方面:一是拉开边缘关 联和原型关联的距离形成幽默级差,二是制造空间合成的难度形成幽默级差。 关键词:幽默等级;心智机制;原型理论;空间合成理论 DOI:10.19716/j.1672-4720.2020.04.03jiang  


莎士比亚与中国结缘考

刘黎 1邓亚雄 2

  1. 重庆交通大学 2.浙江越秀外语学院

摘 要:国内对莎士比亚的研究长久不衰。就莎翁与中国结缘一题,虽为人乐道, 但尚无定论。本文通过史料钩沉发掘出有关该话题的重要史实:莎翁诗句最早通 过 1793年访华英使乔治·马戛尔尼吟诵而进入中国。本文还对对莎士比亚最早何 时被介绍给国人、国人与莎士比亚的最早近距离接触、以及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 的最早汉译等史实进行梳理和分析,勾勒出中国与莎士比亚早期接触的路线图, 以期为中国莎学研究者探源溯流,更深刻、更立体地认识莎士比亚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莎士比亚;中国;最早结缘;乔治·马戛尔尼

DOI:10.19716/j.1672-4720.2020.04.04liu



危机与创伤 ——精神分析视域下的《上海舞》解读

颜静兰 吕淑珍

华东理工大学

摘 要:本文基于精神分析理论,对《上海舞》在危机与创伤层面进行了解读。 《上海舞》记叙了边缘人安东尼奥在澳大利亚寻求身份无望之后,前往中国追寻 祖先历史、寻找新文化身份却再次失败的经历。本文剖析了小说文本中由于身份 认同及归属感的缺失所造成的精神创伤,从自我和社会认同两个方向寻找深藏于 历史和记忆中的危机因素,即主人公幼年时的创伤根源,展现了多民族文化身份 的混血儿建立自身身份的认知错乱感和寻找身份认同的受挫感,对多元文化和国 家背景下文化混血儿因缺乏归属感而遭受的精神创伤进行了深度探讨。

关键词:《上海舞》;精神分析;危机;创伤;身份认同

DOI:10.19716/j.1672-4720.2020.04.05yan



艺术性与社会性的有机融合 ——再论纳博科夫的艺术观

喻妹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摘 要:由于崇尚文体创新,酷爱文字游戏,加之一般对后现代作家的标签化理 解,人们推崇纳博科夫时常常忽视了其艺术的社会维度,然而作者正是通过其作 品的艺术性来实现社会观照。纳博科夫强调文学的虚构性,同时肯定想象要以现 实素材为依托,并且通过文学创作探索了想象所具备的积极或消极力量;其作品 有着形式至上的外表,却不乏意蕴,不过作者将作品内涵纳入形式之中,以形式 为内容;他主张“审美狂喜”作为评判艺术的标准,似乎表达出唯艺术的立场, 实则蕴藏了明显的价值因子。这种坚守艺术性的首要地位,社会性是艺术内在属 性的主张对进一步认识纳博科夫作品以及艺术非功利性与功利性之间的关系具有 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艺术观;艺术性;社会性

DOI:10.19716/j.1672-4720.2020.04.06yu



语用学视角下的国内英语教材研究述评

王耀平 仇云龙

东北师范大学

摘 要:就语用学视角下的国内英语教材研究而言,研究对象主要是初中教材 和大学教材,研究焦点主要是言语行为信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言语行为信息、 语用能力培养、语用失误、语用预设、元语用信息等方面,研究视角主要为言 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研究方法多为文本统计。在未来研究中,宜促进各学 段英语教材和同学段不同类型教材的均衡研究;借鉴国外研究经验,进一步拓 展研究话题,对已涉及话题深化研究;借助多种研究工具加强对教材使用的行 动研究和实验研究,加强利用教材进行语用教学的教学效果研究和教师专业发 展研究;加强二语习得理论应用力度,对学习者语用能力的习得和发展规律进 行深入探索。

关键词:英语教材;语用研究;内容;视角;方法

DOI:10.19716/j.1672-4720.2020.04.07wang




清末留日政策演进与日语教材出版趋势关系研究

汪帅东

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

摘 要: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决计以日为师,变革图强。为解决日语人才的 结构性短缺,中日政府互议协作,促成了 20世纪初罕见其匹的留日热潮。通过研 究发现,清末日语教材的出版趋势与当时留日政策的渐进调整不无关系。在留日 政策的影响下,清末日语教材的出版部数并未呈现单向性的增减变化,而是先后 经历了酝酿期的低产、高潮期的陡增与低潮期的骤减三个阶段。探究清末留日政 策演进与日语教材出版趋势的关系,能够打破以往有关清末日语教材本体研究的 单一性和局限性,对中国近代日语教育史研究的补阙和重构意深旨远。

关键词:甲午战争;留日政策;日语教材;出版趋势

DOI:10.19716/j.1672-4720.2020.04.08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