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研究
汉英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差异及其文化理据………………......………尹铂淳 (451)
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our+N”的批评话语分析……………………武保勤 (461)
美国两党政治话语中的家庭道德观
——基于三届总统竞选演讲语料的实证研究…………..………………易保树 (475)
翻译研究
刍论文学译介的变异现象……………………………….............………………卢婕 (488)
爱情“花儿”中句末语气词“了”和“哩”的意义及英译
……………………………………………………………….....................……………马瑞 (504)
文学研究
《世界博览会》中后现代伦理叙事手法和共同体想象
………………………………………………………...................…………苏丽靖陈世丹 (514)
神秘与理念
——试论歌德 1797 年叙事谣曲诗学特征…………..……..……………段懿玲 (525)
国家社科最终成果专栏
边缘·缩微·片段:英国短篇小说的空间解读…………….............………张桂珍 (540)
书刊评介
《汉英对比认知研究》评介………………………............……………王杨钰杨枫 (550)
汉英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差异及其文化理据
尹铂淳
长沙学院
摘要:相比概念直陈形式表征,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更能反映人们的知识结构、文化模式和
认知操作。本研究在形式单位概念框架指导下,致力于挖掘汉英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差异,揭
示造成差异的文化理据。汉英概念非直陈形式表征差异主要体现在概念化时所启用的知识结
构、概念化焦点、概念化手段、凸显、象似性、语用效果等方面。造成汉英概念非直陈形式表
征差异的文化理据为汉英民族文化模式不同。
关键词:非直陈;形式表征;汉英对比;形式单位概念框架
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our+N”的批评话语分析
武保勤
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借助 Landcx 语料库检索软件对 2016 年美国总统竞选中的三
场辩论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希拉里和特朗普在“our+N”使用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希拉里、
特朗普在“our+N”的使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第一,希拉里更多呈现积极正面
的国家形象,而特朗普使用大量负面评价词汇描述美国的现状;第二,希拉里倾向于展现自己
的政治经验并凸显其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特朗普则更加强调就业给美国民
众带来的实际利益。第三,希拉里强调巩固盟友关系,维持国家稳定性,而特朗普强调改变,
更多体现美国人的忧患意识。双方“our+N”使用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主张以及所代表
党派利益的不同。本研究有助于认识政治话语中人称代词使用所达到的语境效果①,对观察和
分析政治话语尤其是其话语构成成分的语用价值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总统竞选辩论;人称代词;政治话语;“our+N”;批评话语分析
美国两党政治话语中的家庭道德观——基于三届总统竞选演讲语料的实证研究
易保树
南京邮电大学
摘要:本文借助语料库来分析美国三届总统竞选演讲辞中的隐喻使用情况,检验民主党和共
和党是否具有不同的家庭道德观(严父模式和慈亲模式),进而验证 Lakoff (2004)的“国家是家
庭”道德概念隐喻假设,结果显示:1)民主党候选人具有明显的慈亲模式道德观倾向,而共和
党候选人具有明显的严父模式道德观倾向;2)语料库主题词网络显示民主和共和两党候选人的
用词分别带有明显慈亲和严父特征。研究支持 Lakoff 的“国家是家庭”道德概念隐喻假设。
关键词:政治话语;国家是家庭;严父模式道德观;慈亲模式道德观;语料库
刍论文学译介的变异现象
卢婕
四川大学
摘要:本文从语言、文化和美学三个层面总结文学作品译介中变异现象的类别和表现,并从
译者的能动性、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等角度分析文学译介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文学译介;变异;语言;文化;审美
爱情“花儿”中句末语气词“了”和“哩”的意义及英译
马瑞
兰州交通大学
摘要:“花儿”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山歌,其中爱情题材的“花儿”所占比例最大。而语
气词对这类山歌的传情达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以句末语气词“了”和“哩”二者最为突
出。汉英语气系统分类中共有的陈述、祈使和疑问语气构成了汉英语气互译的基础。因此译者
在翻译“花儿”时,首先要正确识解语气词“了”和“哩”传达的意义和语气效果。在此基础
上,译者还需要灵活恰当地调用英语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在译文中实现原文的人际功能。
关键词:“花儿”;语气词;“了”;“哩”;英译
《世界博览会》中后现代伦理叙事手法和共同体想象
苏丽靖1,2 陈世丹 1
1.中国人民大学;2.天津农学院
摘要:后现代西方伦理学提倡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尊重差异、朝向他者,让自我担负
起对他者不可让与的伦理责任。后现代派作家 E.L.多克特罗在《世界博览会》中使用了多重叙
事结构、互文叙事等后现代伦理叙事手法,颠覆了作者权威,消解了叙事中心,这与后现代主
义所主张的消解权威、推崇不确定性和差异性的精神相契合,从而揭示了在后现代社会中由于
伦理道德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表达了对超越种族、肤色和文化界限的后现代伦理共同体
的向往。
关键词:《世界博览会》;他者;后现代伦理的叙事手法;共同体
神秘与理念——试论歌德 1797 年叙事谣曲诗学特征
段懿玲
同济大学
摘要:歌德与席勒在 1797 年对文学原初形式的深入探讨最终呈现为绚丽斑斓的叙事谣曲,完
成诗人从魏玛时期自然魔力叙事谣曲到 1797 年理念叙事谣曲的风格转折,因此,1797 年也被
称为“叙事谣曲年”。歌德将长年埋藏于心的素材与形象转换为诗的语言,充满奇幻色彩的素
材来源与彰显歌德精神的密托斯特征为 1797 年叙事谣曲注入不朽的诗学灵魂。而在神与魔的
外衣下,诗歌又蕴含着歌德对真理与谬误的诗学思考。同年,歌德写下续作《浮士德》的框架,
出现在叙事谣曲中的神与魔的对立,也再次显现在《浮士德》中,因此 1797 年叙事谣曲的研
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歌德总体思想理念。
关键词:歌德;叙事谣曲;神;魔;理念叙事谣曲
边缘·缩微·片段:英国短篇小说的空间解读
张桂珍
福建师范大学
摘要:短篇小说是英国文学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但是在诗歌、戏剧、长篇小说等显学的掩
盖之下,该体裁形式不断被边缘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为英国短篇小说这块沉
没的“亚特兰蒂斯”的重新浮现提供了一个全新理论“支点”。本文从空间载体、空间景观和
空间形式三个视角对英国短篇小说的空间问题进行解读,阐释短篇小说与媒介空间的互动关
联,呈现文本所描述的文化地理景观,把握其碎片化的空间叙事风格,试图重绘其文坛地位。
关键词:英国短篇小说;空间批评;发表媒介;文化地理空间;空间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