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双月刊)2023年第3期论文目录及摘要


语言研究

隐喻性英语言语动词的认知模式

 ——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张有为 汪少华(3

基于体认语言学核心原则的汉语副名构式研………………….......…….…………徐 峰(17

文学研究

移情缺失与重拾: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白日光》中的情感伦理…….……王延博(29

··美:论布宁创作中的犹太调性………………………………………...………王文毓(40

教学研究

输入媒介及频数对词汇附带习得影响的研究………………………….......……… 刘 桢(51

句子阅读中不同语义透明度汉语双字词的习得年龄效应:一项眼动研究

 ………………………………………………………………………………….....…田富俊 苏炎奎(63

话语译介与国际传播主持人语 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与话语建设……….…… 葛桂录(74

基于大众网络书评的贾平凹小说英译传播现…………….........………冯正斌 汪学冰(75

布迪厄社会学视域下《传习录》两译本对比研………………..…………………蔡瑞珍(87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专栏

学术论文声音研究:概念流变与三维分析框………………......…………………张大群(98

书刊评介

《关联原则在视觉和多模态交际中的应用》述………………......……刘 靖 陈露露(111

诗情话“译”

 ——评李正栓《藏族格言诗英译研究与实………………........……… 陈泽予 林 风(116

《基于语料库的〈说文解字〉字(词)汇隐喻模式研究》评介

 …………………………………………………………………………......…….………欧 扬 章 敏(122

《伦理谈话:政治话语的评判与立场》述评……………….......………………... 卓 丽(127

其 他

英文摘要…………………………………………………………………………........………………(133

学院巡礼………………………………………………………………………….........…………………封三


隐喻性英语言语动词的认知模式

 ——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张有为汪少华2

1.吕梁学院;2.南京师范大学

摘 要:学界对英语言语动词的研究有两个缺陷:一是当下研究仅关注了部分原型类言语动词,探讨的广度不够;二是这些研究没有借鉴当今语言学的显学——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隐喻研究的成果来分析英语言语动词的生成理据,剖析的深度不够。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第九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自建英语言语动词语料库,借助 MIPVU 隐喻识别机对自建语料库中的言语动词进行隐喻识别并分类标注。研究发现,隐喻性英语言语动词体现了多种和多层隐喻认知模式。多种隐喻认知模式包括从 8 个物理行为域、3 个声响域(始源域)向言说域(目标域)映射。多层隐喻认知模式体现为“隐喻表达 > 概念隐喻 > 范畴隐喻”三级隐喻认知模式。多种隐喻认知模式是隐喻性表达在概念层面的概括,多层隐喻认知模式是隐喻表达、概念隐喻、范畴隐喻由具体到抽象聚合而成的隐喻认知系统。本研究再次验证了认知语言学家“心智具有体验性和思维具有隐喻性”的假设,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认知原则“现实—认知—语言”提供了有力的事实论据。

关键词:隐喻性英语言语动词;认知模式;语料库


基于体认语言学核心原则的汉语副名构式研究

徐 峰

河南理工大学

摘 要: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是“现实-认知-语言”,此核心原则蕴含四个主要观点:体认性、构式观、动态性和过程观。本文在体认语言学视域下对汉语副名构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认语言学的四个主要观点能够充分解释汉语副名构式,即体认性、构式观、动态性和过程观等可以分别解释汉语副名构式的认知动因、结构形式、语义多变性和语用灵活性。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体认语言学四个主要观点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体认语言学;汉语副名构式;体认性;构式观;动态性;过程观


移情缺失与重拾: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白日光》中的情感伦理书写

王延博

浙江理工大学

摘 要:在小说《白日光》中,斯威夫特着眼于战后英国社会人际间的情感伦理,反思了维系民族认同的现代性道德和文明秩序。透过居住于伦敦郊区的主人公收容来自异乡的难民却招致伦理混乱的悲剧,小说家披露了绝对自由意志支配下的爱欲对他者的侵凌和罗曼斯式爱情幻想中的自我中心主义动机,检视了制度化慈善行为中的移情缺失。“主人”与“难民”间的互动,触发了小说人物对国内律法公正和道德准则的思考,质询了偶像崇拜式爱情的合法性基础,人际间由“所说”转向“言说”的精神和解指向了情感关怀的救赎力量。重拾移情疗愈了创伤经验,坚定了彼此守候的人生态度,而空间的“尼采式重复”又流露出作家对构建民族情感共同体的忧思。

关键词: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白日光》;移情;情感伦理


··美:论布宁创作中的犹太调性

王文毓

厦门大学

摘 要:犹太人在俄罗斯文学、文化事业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布宁一生都与犹太人有着密切关系,使得其作品中存在鲜明的“犹太调性”。布宁作品中对死亡与复活的描写彰显了神秘性的“灵”,异象与梦境则昭示着启示性的“救”,弥赛亚救赎展现了普世性的“美”。三者互补融合,极大丰富了对人的本质、人的处境以及人的归宿的思考,共同构筑了布宁创作中“犹太调性”的强劲张力,交织出宏大境界和奇异风采,折射出作者的生存情怀、境界与态度,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和象征内涵的超越性意义,使其成为精神文化瑰宝。“犹太调性”是布宁创作的神髓之所在,是解开俄罗斯文化的有效符码。

关键词:布宁;犹太调性;神秘性;启示性;普世性


输入媒介及频数对词汇附带习得影响的研究

刘 桢

韩山师范学院

摘 要:研究对比添加注释的文本、音频和视频三种输入媒介在单次和三次输入两种条件下,受试的词汇附带习得情况。结果发现,三种媒介和输入频数的增加都能显著促进目标词的附带习得。三次输入的习得率和保持率是单次输入的 2-3 倍。媒介间的差异,即时习得率为:文本>音频≥视频。保持率,文本≥视频;而音、视频间的差异与输入频数有关。单次输入为视频≥音频,三次输入为视频>音频。经回溯性问卷调查发现,文本组使用注释表频率最高,因此表现最好。而视频组较低的磨蚀率,与注释、音频和画面所构建起丰富的语境线索有关。

关键词:词汇附带习得;输入媒介;输入频数;词汇注释


句子阅读中不同语义透明度汉语双字词的习得年龄效应:一项眼动研究

田富俊1  苏炎奎2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福建师范大学

摘 要:词汇习得年龄效应指的是习得年龄影响词汇的加工,一般表现为:相对于较晚习得词语,早习得词语的加工更快。目前主要有两大观点对该效应进行解释,分别是语义假设和任意映射假设。汉语双字词的习得年龄效应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对于双字词仍需要进一步分类,特别是在语义透明度这一关键变量上。本研究采用眼动实验范式,进一步考察了不同语义透明度汉语双字词中的习得年龄效应,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支持语义假设。

关键词:习得年龄效应;语义透明度;汉语双字词;眼动研究



主持人语  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与话语建设

葛桂录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不仅意味着中华文明“外化”的传播,也意味着异域文明对中华文明“内化”的接受。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出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要求,通过展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重要元素,实现中华文明的域外拓展,是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自塑运动。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话语建构,凸显中华文明的先进性、现代性与世界性意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当今中华文明的跨文化传播,最重要 的并不是传播渠道与传播技巧,而是传播者自身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全面深刻理 解,以实现多维度、多举措深度推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让世界更好认识具有历史 连续性的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彰显达到历史新高度的中国话语的鲜明特征。

推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除了我们自身要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以外,还要特别关注海外汉学家的著译成果。海外专业汉学家的全球史视野、跨文化比较视阈,批判性反思与自我间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共识,创建我们所渴求的文化对话,并发展出一套相互认同的智性标准。优秀的海外汉学著译,同样得益于汉学家们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观照与深入理解,以及与中国学人的交流互动。海外汉学作为西方学术的一部分,汉学家们在研究中国时所裹挟的动机、理路、范式与我们的思维不尽相同,关注其身份意识与文化立场就成为阐释的前提。海外汉学典籍作为一个话语文本,本身带有鲜明的跨文化、跨学科特征。海外汉学研究者在诠释这些话语文本时,则需沉潜于其时其地的文化思想史语境之中,探寻话语陈述者的情境与环境。

本期“话语译介与国际传播”专栏刊发两篇论文。《基于大众网络书评的贾平凹小说英译传播现状研究》借助于拉斯韦尔传播学理论,以国际网站贾平凹小说英译本的读者书评为依据,考察中国文学外译模式及其喜忧参半的海外传播现状,借此思考如何更好地塑造当代中国形象。《布迪厄社会学视域下〈传习录〉两译本对比研究》借助于布迪厄的场域、资本、惯习理论,针对两译本的选材、策略及其社会文化因素,比较分析亨克“以西释中”和陈荣捷“以中释中”的王阳明《传习录》译介策略。两篇论文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角度,探讨了中华文明走出去过程中的诸多经验与借鉴意义,均值得一读。


基于大众网络书评的贾平凹小说英译传播现状研究

冯正斌汪学冰2

1.长安大学 2.西安科技大学

摘 要:作为中国当代作家之翘楚,贾平凹的创作围绕乡村主题,观照社会变迁,心怀世界命题,其英译传播展现并塑造着我国国家形象。本文以亚马逊和 Goodreads 网站贾平凹小说英译本的读者书评为依据,考察大众读者对贾平凹小说的接受情况,反思其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启示。结果表明,海外读者对贾平凹小说的评价喜忧参半;对文学主题、故事情节、叙事方式、副文本和翻译风格等因素颇为关注。鉴往知来,从拉斯韦尔传播学理论切入,结合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大维度探讨中国文学外译模式,助力中国文学域外传播。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出版传播;海外接受;读者书评


布迪厄社会学视域下《传习录》两译本对比研究

蔡瑞珍

三明学院

摘 要:亨克和陈荣捷《传习录》两译本在底本选择、内容编排、内副文本、注释以及翻译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与译者在场域结构中的位置关系以及享有的资本数量紧密相关。作为传教士的亨克,选择维护西方宗教场域的逻辑与规则,继承“以西释中”的翻译路径,同时作为中国哲学研究子场域的新进者,必须通过创新选材,以此增加资本的数量。陈荣捷作为美国中国哲学研究的权威学者,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资本,在中国哲学研究子场域中占据一定的支配地位,为巩固此种位置关系,翻译时沿用其独特的“以中释中”译介研究路径,以中国哲学思想诠释中国哲学概念,译本呈现鲜明的“学案式”深度翻译特色。

关键词:《传习录》;陈译本;亨译本:社会学分析


学术论文声音研究:概念流变与三维分析框架构建

张大群

苏州大学

摘 要:声音研究较早出现在记叙文、散文等表达型文本中,重视声音个体性。随着声音研究转向二语议论文写作文本,声音的互动性逐渐引起关注。声音的互动性在学术论文文本中表现得更为复杂多元。本文在述评声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声音概念经历了从个体性向互动性的流变,并结合学术论文语类特性,提出从声音来源、声音功能和声音对话程度三个维度全面描述学术论文声音系统,构建学术论文声音分析框架,系统考量说服型语类声音的个体性和互动性。文章认为学术论文声音系统以写作者声音为中轴,交织融合了学术团体同行声音,在语篇不同的功能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声音资源配置和对话性。

关键词:学术论文;声音;互动性;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