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研究
兼义辞格特性研究:语法-语用互动视角…………………………………………………蒋庆胜 (115)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词规范:问题与改进………………………………………谢 君 (126)
中国 EFL学习者英语单词重音错置研究…………………………………………………高 霞 (137)
文学研究
“问道于盲” ——《等待野蛮人》中的视觉中心主义及其消解………………唐艳榕 (149)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修辞与身份建构
——以《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谢世坚 潘 琳 (160)
监视与管控 ——17世纪末之前的基督教忏悔初探……………………………………刘小勇 (175)
翻译研究
吴宓与周作人译介古希腊经典的初步比较…………………………………………………姜 筠 (187)
国家社科最终成果专栏
大众化的美学诉求:阿瑟·韦利汉学著述的经典化路径…………………………………冀爱莲 (202)
书刊评介
翻译研究的副文本分析途径新蓝图 ——《翻译与副文本研究》评介……………谭 华 (215)
兼义辞格特性研究:语法-语用互动视角
蒋庆胜
同济大学 西南医科大学
摘 要:汉语修辞研究热点逐渐从辞格转向一般语言的修辞问题,对辞格的共性研究关注不足。 而辞格共性研究对于其机制和分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沿用归结主义方法析出兼义辞格,文章 发现兼义体现了语法、语用与修辞的互动。语法提供兼义的结构基础并制约兼义点的位置和数 量,语用提供规则制约与意义压制。语法与语用洽商会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以疫情相关仿拟 为语料发现兼义点常激活认知警觉,并产生评价意义。语料还显示,与疫情相关仿拟具有去幽 默化、情绪体验多样化等效果。
关键词:兼义辞格;辞格分类;语法-语用互动;疫情仿拟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词规范:问题与改进
谢君
厦门大学
摘 要:《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宗旨——“规范现代汉语”——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字 母词的规范具有制约性。然而《现代汉语词典》现行的字母词收词规范有悖其编纂宗旨,亟需 改进。《现代汉语词典》应依据字母词的相对使用频率及通用度确立词典正文的字母词收词表, 并根据字母词相对使用频率及通用度的历时变化实现收词表的动态调整,从而真正实现规范现 代汉语的宗旨。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词规范;问题;改进
中国 EFL学习者英语单词重音错置研究
高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摘 要:本文利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对中国 EFL学习者英语重音错置现象进行了实证调 查。检索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 (COLSEC)中 EFL学习者单词重音错置,手工标注分析其 形态结构、词长、音节结构、音节数、词性和词频,统计、分析这些因素与单词重音错置的交 互影响。结果显示, EFL学习者英语单词重音后移倾向明显,多音节词、较长高频词和简单词 的重音错置最为常见。作者尝试从语内因素和语际干扰两个方面探寻重音错置发生的原因,并 针对语音教学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重音错置;重音位移;中国学习者口语语料库;语音教学
“问道于盲” ——《等待野蛮人》中的视觉中心主义及其消解
唐艳榕
南开大学
摘 要:《等待野蛮人》的叙事紧紧围绕着视觉这一主题展开,其中备受读者关注的是小说中 的半盲女孩如何被单方面地置于凝视机制之下,无力反抗。但更值得思考的是,身处弱势地位 的半盲女孩,为何能够在这场充满权力压制的视觉博弈中功成身退。文章从视觉霸权的逐渐确 立与解构入手,分析《等待野蛮人》中的半盲女孩如何以失明为武器,挣脱视觉领域的凝视压 迫,消解视觉文化中隐含的权力运行机制。
关键词:视觉霸权;视觉中心主义;《等待野蛮人》;半盲女孩;凝视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修辞与身份建构
——以《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谢世坚 潘琳
广西师范大学
摘 要:本文借助系统功能语法的语气和言语功能理论,考察《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女性詈语和礼貌用语及其所遵守的修辞原则,探讨这两种修辞手段在社会语境中对女性人物 身份建构的作用。研究发现: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中,女性使用詈语和礼貌用语建构或突显妻子、 母亲、女儿、主人、仆人或恋人的身份。不同社会关系中的同一女性遵守或违反“得体”原则, 通过适切的话语,实现理想的角色期望,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从而实现身份建构。
关键词:女性修辞;身份建构;主体性;《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
监视与管控 ——17世纪末之前的基督教忏悔初探
刘小勇
深圳大学
摘 要:基督教忏悔历史悠久,不断变革,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 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人们的一个习惯,结果人们往往认为它不是权力影响的结果,和权力 没有关系。本文在法国哲学家福柯有关空间、权力和知识的思想的指导下,分析了 17世纪末 之前的基督教忏悔,认为:基督徒对忏悔的态度经历了抵制、屈服和沉溺三个阶段,时间跨度 达到一千多年之久,贯穿其中的就是教会和监狱等机构企图通过忏悔以了解民众思想的强烈意 志,而这种意志归根到底就是权力的体现。
关键词:空间; 权力; 知识;忏悔
吴宓与周作人译介古希腊经典的初步比较
姜筠
北京大学
摘 要:吴宓和周作人是我国20世纪率先译介古希腊经典的两位翻译大家,他们不仅推崇古希 腊精神,撰写古希腊文学史,在大学教授古希腊文学,而且直接或间接参与翻译古希腊文学与 学术著作,为古希腊经典在中文语境的传播与接受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两位翻译家基于各自 对中国思想传统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处境的认识有了不同的文化理想和翻译目的,这进一步使 得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译介对象和不同的翻译策略。吴宓重视人文主义特质,优先选译代表古希 腊文论及哲学之大成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以期将古希腊文学及其思想与中国传 统思想相勾连,搭建他构想的人文理想世界。周作人则偏爱古希腊文学独有的精神特质,如“爱 美”与“现世”,因此他选择译介希腊神话、讽刺诗等的作品,试图以此冲击并刺激中国文学 的变革和发展。
关键词:古希腊经典;吴宓;周作人;翻译;文学史
大众化的美学诉求: 阿瑟·韦利汉学著述的经典化路径
冀爱莲
福建师范大学
摘 要:汉学家是海外汉学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钩沉海外汉学发展史、梳理中外文学关系不 可或缺的基础。在中国文化日益受海外重视的今天,汉学家的个案研究不仅可以从学术史的维 度考察他们在所在国汉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其研究中国文化的方式与路径亦可为当下的文化 交流提供有效借鉴。阿瑟·韦利是 20世纪英国汉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著述宏富,为英伦大 众开启了一扇中国文化之窗。本文以阿瑟·韦利的汉学著述为研究的基础文本,整合相关材料, 展示其汉学成果所体现的大众化倾向,藉此梳理其汉学成果在何种程度上迎合了英国文学的现 代化转型,为当下的中英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关键词:阿瑟·韦利;英国汉学;经典化;大众化
翻译研究的副文本分析途径新蓝图 ——《翻译与副文本研究》评介
谭华
华中师范大学
Kathryn Batchelor. 2018. Translation and Paratexts [Translation Theories Explained]. Abingdon /New York: Routledge. 214 pp. ISBN: 978-0-815-34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