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

发布时间:2018-01-09浏览次数:3052

引言

教育部于2003年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精品课程是汇集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与管理的课程体系改革,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目标的“质量工程”[2]。本节以福建师范大学(以下简称“福建师大”)《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师资培养、教改成果、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论述了《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成果,旨在与兄弟院校分享精品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探索的经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2003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次改革的目的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改为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改革的手段是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的内容是把《教学大纲》改为《课程要求》、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考试评估方式(即四、六级考试的评估方式)。20086月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院士提出了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方向和总体思路:“采用以试卷库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尽可能在适当时间、适当地点为考生提供以听力测试为主包含说读写译测试在内,重点考查英语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计算机考试。”[3]针对这一全新的考试改革思路,福建师大就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得失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反思,系统分析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调整了教改方案,提出了创新思路。五年来。福建师大大外部全体教师同心协力,积极探索改革途径,坚持不懈,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课题研究方面,2004年启动教育部改革项目,先后制定教学大纲,进行多媒体英语教学试点班改革,对象约800人,初见成效。20053月接受验收评估,得到专家的认可;2005年开展教育部《大学英语改革扩展项目》研究,扩大试点范围,加大多媒体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本项目200712月通过了评审验收;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课题研究格局,促进了福建师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深入持久地开展。

课程建设方面,组织一批骨干教师建设《大学英语》(四册)课程,重新设计、整合、优化课程、改进教法,2004年该课程获省级立项,2006年获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正式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建设《大学英语视听说(网络教学)》课程,20085月该课程获校级精品课程。

课堂改革方面,在多媒体交互教学基础上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先后开展小班口语教学改革,探究并实施口语写作自主+辅导第二课堂语言技能拓展基地班学生四年不断线英语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使大学英语教学主体(课程、教师、学生)得到有序均衡地发展。近五年大外部教师出版各类教材教辅30部,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0篇;教研成果在论文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法与途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中正式出版。目前,大外部形成了教学与科研、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课堂环境与网络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外语教育生态,有力促进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课题组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探索和总结,调整教学内容和设计,使本课程凸显了三大特色:第一,课程设计虚实兼容;第二,课堂教学多边互动;第三,课外实践动静结合

  

一、课程设计虚实兼容

根据格式塔完形原理,教学内容设计力求虚实兼容,虚实互补,虚实相生,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填补完善所知觉到的不完美刺激物,达到教与学目的。

结合福建师大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如下:

1.课程定位:《大学英语》既是一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公共必修基础课,也是一门融语言知识、技能运用、学习和交际策略培养和跨文化交际修养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价值等方面内容。本课程共16学分,开设两个学年,每周四学时,每学期4学分,主要通过听说课和读写课两种形态进行课堂教学,其中听说课每两周一次两学时,读写课每两周六学时。2010年起,大学英语课程细化为《大学英语读写》和《大学英语听说》两门课程,各占8学分。

2.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外语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并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3.知识模块:《大学英语》是大学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分布四个学期、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总课时数设定为360节,其中课堂教学240课时,第二课堂教学活动120课时。课堂教学的知识模块按两个方面划分:一是按照240个学时教学总量把知识由易到难分成四个级别,即四个模块(各60课时),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单元;二是按照课程形态分成视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两大部分。

4.课程重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增加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质和量,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运用能力。

5.课程难点: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如何确保常规课堂教学的质量。

6.解决办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课程设置方案,实施课堂多边互动教学模式;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制作适合福建师大学生水平的教学课件,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善自主学习环境,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运用发展性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加大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采用常规检查、课堂观察、意见采集、绩效分析等评价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多边互动

针对不同授课对象,试行4套课程模式并举包括密集型授课模式、技能型强化模式、传统型精讲模式、高起点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始终贯彻多边(师机、师生、生机、生生)互动教学模式。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全体发展,关注个体差异

我们认为,高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认为协作与会话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合作会话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其作用是把每一个学习者的智慧化为整个学习团体所共享的智慧[4]。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协作与会话,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课前的预设就显得尤其关键,即在课前设计教案,考虑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师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课堂的目的、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任务,以便师生配合和互动生成,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实现三个发展,我们强调教师课前的预设,即在课前设计教案,考虑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师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课堂的目的、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任务,以便师生配合和互动生成,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语言水平的差异和个体语言学习能力差异的现实,我们提出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的教学架构,探究多元化教学模式,把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分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降低要求三个层次。较高要求针对的是入学起点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一般要求针对入学成绩中等、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降低要求针对入学英语起点较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如部分术科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教辅材料。同时根据各专业学生的成绩和语言能力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课程设置方案、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降低焦虑感,提高学习动力。

2.构建网络平台,促进语言输入

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尚未解决的难题是,学生语言输入的质和量明显不足。研究显示,语言输入没有达到一定的量,就不可能产生质的变化;没有可理解、大量的语言输入,以及输入之后的内化,学生的语言输出质量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产生语言石化fossilization)现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施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5]。福建师大近年建设了几十套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学普及率达100%。我们还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语言输入质和量,而且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其教学策略设计如下:

其一、自主学习策略:确定自主学习目标,让学生时刻明确要学什么、达到什么目标,以及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等;进行学习内容的分析,设计丰富的自主学习情境。

其二、协作学习策略:根据共同学习理论的观点,在学习中强调使用全组目标全组成功的方法,围绕不同知识点,创设与知识点相符合的情景,同时考虑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将不同功能表达和策略训练结合起来。同时设计适应大学英语学习者水平的丰富的认知工具,以适应学习者的差异,如:学习日志,检索工具、在线词典、聊天室等在线通讯工具。

其三、交互学习策略:综合利用E-MAILQQBBSFAQ等多种交互方式,设置专题讨论区等,更好地支持学习者的学习。

其四、反馈学习策略:设计包括在线讨论(实时反馈),BBS(非实时反馈),视频作业等多样化反馈手段。

网络学习平台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局限性,既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又为协作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培养自主意识,提高语言能力

根据Biggs & Teller1987)的观点,学习动机包括学习英语的动力(学习目的)和努力程度(学习上所花的时间),学习动力分为深层动力和表层动力[6]。具有深层动力的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自主学习意识强;而具有表层动力的学生,学习上非常被动,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最优设计的关键一环就是让具有表层动力的学生逐渐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习热情。

现任国际应用语言学学会(AILA)副主席、加拿大教授Swain将语言“输出”概括为六种形式,即说(speaking)、写(writing)、合作对话(collaborative dialogue)、个人讲述(private speech)、口头表述(verbalizing)和言语化(1anguaging)。从语言学习者角度来说,Swain认为“输出”有三种功能:1)输出引发自我注意。即,当学习者试图输出目标语时,会注意或意识到自身有不能准确说出或写出所想表达意思的语言问题;2)输出检测自我语言假设。即,学习者在输出目标语时,时常是在尝试着用自己认为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检测;3)输出的反省功能。即用语言来反省他人或自己输出的语言,从而促进二语学习[7]

同时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语言能力并不等同于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能力不是光靠积累语言知识,而是在交际过程中形成的。过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普遍偏低,其根本原因是过分注重课堂教学中陈述性知识的传授以及教师在传授知识中的作用,忽略了程序性知识的引导与强化。近年的教改中,我们采用多媒体大班传授语言知识、小班开展言语训练活动的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者,在合作与探究中建构知识,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中综合运用语言。

4.加大听说测评,改革评价方式

终结性评估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时进行的总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我们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同时加大听说项目在总分中的比例。

  

三、课外实践动静结合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化的学习平台,提供的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在网络静态环境下开展英语自主学习;以可持续的动态的英语角活动为主线,推动课外学习实践活动和选修课教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拟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8]

根据语言输入假设理论,语言学得和习得应强调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大学英语》课程课时十分有限,为了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和实践的量,我们在五个方面取得了突破:(1)探究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扩大语言输入的量和输出量,这是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开展课外网络学习(如网络阅读、视频对话、与笔友交流等),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语境,加强语言输入和输出;(3)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能融入更大的英语学习环境,并以多形式、多渠道和多手段(如英语角活动、与外籍教师交流、赴菲英语实训活动等)来锻炼和展示英语应用能力;(4)支持各学院组织英语演讲活动、英语征文比赛,在这基础上举行全校性的英语活动,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校外更高级别的赛事;(5)鼓励学生参加CET考试及其他各种考试,如托福、托业、雅思、GRE等,考试成绩及格和优秀者分别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1.实践课教学内容

胡壮麟(2004)认为:“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课堂)上下工夫,谁就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9]这颇有点“得第二课堂者得天下”的味道。

本课程第二课堂实践课共120学时,内容分成四个级别,每个级别的知识结构与课堂教学平行,适当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以拓宽知识面。课程设计思路是:开设若干门选修课;把每年一度的赴菲英语实训纳入教学计划,英语角活动经常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英语考试和全国性的英语竞赛。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实践证明,学生学英语的热情高涨,语言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就业率和考研率稳步提升。

第一,每周在校园内开展一次开放性英语角活动,每次持续3个学时,活动之前预先设计并发布一个主题,让参与活动的学生能够谈论相关话题。

第二,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如《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名著影视欣赏》、《高级时事英语》和《英美报刊选读》等课程,这些课程分别由外籍教师和本部教师授课。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CET考试及其他各种考试,如托福、托业、雅思、GRE等,并给予必要的辅导,包括定期咨询(面对面辅导及在线答疑相结合),考试成绩及格和优秀者分别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如加学分、颁发奖金,张榜表扬等)。

2.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其一,公共选修课授课前预先发布和宣传所开设选修课的课程描述,让全校高年级学生上网报名选课,教务处根据报名的人数编班,每个班级人数定为3080人。教师根据指定的教材授课,根据课程形态确定考试方式,一般有口语考试、笔试或写论文等形式。公共选修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语言文化素质,提高综合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

其二,英语角活动主要依托校团委和各个学院的学生会来组织,各个学院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学生参加每周一次的口语实践活动;英语角活动形式多样,包括趣味故事接龙、异国风情推介、主题口语激辩、时事热点讨论等;大外部把开展英语角作为工作量来要求,指定专任教师设计教学和指导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学生口头训练活动。

其三,为了鼓励学生参加CET考试及托福、雅思、GRE等各种考试和一些全国性英语竞赛,我们开设了《大学英语测试实训》公选课程,对学生进行考前分类指导和培训。教师根据学生需求讲解重难点、训练语言技能,编制相关模拟试题等,以帮助学生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该系列课程具有专业化、系列化和团队化等特色:分阅读、写作、听力、词汇、全真、综合等六大模块,按模块选派骨干教师分别承担教学任务;按学生英语能力及需求分级别设计,难易适中,循序渐进,同时辅以系列化教材,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系统全面,分项击破;主讲教师分工合作、优势互补。

3.实践性教学环境和网络教学环境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应通过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的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认为促进学习的基本条件是真实、复杂、丰富的支撑性的情境,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以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利用自身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形成对知识的建构,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10]

福建师大重视加强英语学习环境的软硬件建设。实践性教学方面主要是开设英语学习专题讲座和若干门满足大学生考研和深造需求的后续课程,每学期有2000余人选修高级英语类公选课。英语课外活动方面,英语角活动是广大学生口语交际实践的场所,全校性英语演讲、表演和写作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展示英语能力的平台;组织各种课外竞赛活动,如英语知识与技能竞赛、全国性英语竞赛选拔赛、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开展大学生英语夏令营、英语文艺晚会等英语实践活动。为改善旗山校区英语广播设施和播出质量与效果,学校购置一套多频道广播设备;为改进自主学习的软硬件设施,学校一次性投资120万元建设四套(320座)多媒体自主学习语言实验室,为全校学生提供课外自主学习英语的时空,同时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

4.课程创新点与特点

创新点:本课程实践性创新点是: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始终把师生、生生之间多边互动的教学模式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拓展第二课堂教学时空,英语角活动赴菲英语实训项目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口语训练的热情。

特点: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特点是: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在课程内容设计中依托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显性教材中再生隐性课程,遵循虚实相生、难易结合、动静结合、衔接自然、课外延伸的编写思路。

结语:

为实现新时期大学英语改革目标,我们认真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一方面,处理好三种关系,即,打好语言基础与培养应用能力的关系,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强调听说能力的关系,基于网络的人机教学和给予课堂的人际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教学内容必须从语言点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交际能力培养为主,教师地位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的指导者和监控者,课堂教学模式应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单纯注重语言运用准确性转变为流利性和准确性并重。我们的创新思路是:建构切合校情的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教学框架,实现课程范式的转换、课堂模式的改革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的课改途径是:课程设置既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也保证听说读写译技能训练方面有足够的时空;针对不同授课对象,实践密集型授课模式、技能型强化模式、传统型精讲模式、高起点教学模式;依托学校的自主学习平台,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采取必要的评价手段挖掘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

目前,福建师大大学英语教学已形成了层次化、自主性、个性化教学框架。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师新的教学理念,有机地融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福建师大大学英语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完成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任务。

  

  

  


  



[1]本节内容参考:林明金、黄远振.虚实兼容·多边互动·动静结合—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依托与实践途径[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10(2).

[2]邓红.从精品课程建设看“五个一流”的示范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3)151.

[3]张尧学.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J].外语界,2008(5)3.

  

[4]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33-35.

[5]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08(1)7.

[6]Biggs, J.B. & R. Teller. 1987.The Process of Learning(2nded.) [M].Australia: Prentice-Hall.

[7]杨鲁新.输出假设理论:历史与未来——Merrill Swain教授专访[J].外研之声,2008(3)26-29.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4.

[9]胡壮麟.论中国的双语教育[J].中国外语,2004(2)5.

[10]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88(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