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至3日,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个性化培养周”推出“人工智能+国际传播”实训课程——国际传播短视频剪辑。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专委会常务理事、微信视频号国风博主邹梨受邀担任主讲,通过理论讲授、案例解析与实操演练相结合的形式,为学子们带来了一场新媒体创作与跨文化传播的深度探索。
首日课程:工具入门与创意实践
4月2日,课程在邹梨老师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中拉开帷幕。课堂伊始,她以三段风格迥异的短视频为例,引导学生辨识剪辑工具,并重点推荐了操作便捷、功能强大的“剪映”软件。通过分步演示,邹梨详细拆解了剪映的“剪辑、音频、文本、画中画”等核心功能,强调“工具服务于创意”的理念。
在“剪同款”功能实操环节,学生们迅速上手,体验模板化剪辑的高效性。随后的自由创作阶段,邹梨提供了武夷山风光、白素贞经典影视片段等六组素材,要求学生在半小时内完成主题创作。现场氛围热烈,提交的10份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山水意境短片,也有传统故事新编。邹梨逐一剖析作品,从节奏把控到情绪渲染,提出针对性建议。课程尾声,邹梨分享了林语堂用英文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纪录片片段。
次日课程:技术进阶与艺术表达
4月3日,课程聚焦剪辑技术的艺术化运用与行业前沿动态。邹梨以学生日常场景——“起身走出教室”的八段素材为例,组织即兴剪辑挑战。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作品,她生动诠释了剪辑顺序、镜头时长对叙事逻辑的影响,并引申至电影《孤注一掷》《火车进站》的经典片段,展现剪辑技术随时代发展的迭代升级。
在技术解析环节,邹梨结合电影《热辣滚烫》的动作剪辑案例,强调“流畅性与简洁性”对故事张力的塑造作用;针对转场技巧,她演示了匹配剪辑、跳跃式剪辑等手法;关于字幕设计,她以爆款短视频为例着重提升信息触达效率。
本次“人工智能+国际传播”实训课程紧扣“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命题,通过实战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短视频创作的技术要领,为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