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2025数智时代的多模态与社会符号学专题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4-03浏览次数:10


2025329日至30日,由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外国语言文学》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东方正龙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2025数智时代的多模态与社会符号学专题研讨会”召开。大会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尤泽顺主持,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林鲁文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王振华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参会代表包括英国University of Liverpool、澳大利亚Catholic University香港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苏州大学的专家,国内几十所高校的研究者及福建师范大学部分师生等100多人。


大会邀请了包括两位外籍专家在内共11位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围绕“数智时代的多模态与社会符号学”这一议题进行讨论,致力于拓展学科边界,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交融与突破。

英国利物浦大学Kay O’Halloran教授的主旨发言“Multimodal Research in a Digital World”(数字世界中的多模态研究)结合案例详细介绍了“基于语境的多模态信息融合”研究路径(Context-Based Multimodal Information Fusion)O’Halloran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兴起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新路径。当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多模态研究人员如何利用这些最新技术,同时有效管控潜在风险,帮助学者们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香港理工大学冯德正副教授的主旨发言“数字时代的超文化能力培养以体裁分析为理论基础,考察社交商务话语作为一种新体裁的话语特征,聚焦其交际目的的杂糅性与话语结构的多样性。他表明专业沟通与个人沟通、商务与娱乐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意义上的“语步”已难以界定,对传统体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构成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发展新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以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话语变革。

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振华教授的主旨发言“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单模态语义自洽与多模态语义对齐”从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借助数字技术,表明常规意义和个体化意义在每个符号的意义生成过程都可能是自洽的,也可能不自洽的。进一步探讨自洽和不自洽在单模态和多模态分别是怎么生成的,有什么样的修辞效果和社会结果,对人际和谐和社会稳定有什么样的影响。

同济大学瞿桃博士的主旨发言“再符号化视阈下的AI换脸/拟音诈骗机制研究”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切入,发现AI换脸/拟音诈骗属于利用再符号化进行身份挪用的多模态话语,身份挪用是由源语境的身份特征文本化和新语境的再符号化两大过程实现的。最后从符号交际的视角提出了建议,以期帮助普通大众应对数智时代的身份判别和交际困境。

同济大学黄立鹤教授的主旨发言“病理符号学的内涵与人工智能多模态表征问题”从阐释病理符号学出发,结合人工智能多模态表征问题,探讨其在老年认知障碍筛查和干预中的应用。基于多模态特征的认知筛查和干预技术旨在聚焦老年认知障碍的病理符号,特别是考察如何使语言符号成为特异性更高的临床标志物。病理符号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拓展了符号学研究的视野和维度,也彰显着病理学和临床诊断领域的重大进步。


福建师范大学尤泽顺教授的主旨发言“外交语境中言语内外的身份建构”对电影《赤壁》中的三个片段进行了多模态批评性话语分析,以展示导演是如何运用多模态资源为周瑜塑造出与过去几个世纪大多数中国人对他的刻板印象不同的身份形象。他指出智能化时代的身份往往由多种模态资源建构而成,身份研究的话语分析方法应当从单纯的语言分析转向多模态分析。

湖南大学于海玲教授的主旨发言“以艺术之名的再符号化:在对冯媛当熊故事的视觉呈现中寻觅理想女性形象”指出,传统中国艺术创作具性别特征,女性多为男性构建的对象。以冯媛当熊故事为例,其自《汉书》记载后,经多次再符号化,她分析了三幅相关画作,借助社会符号学模型剖析再符号化过程,揭示画家借冯媛形象对不同时代理想女性的探寻 。

苏州大学张大群教授的主旨发言“学术论文的Data Commentary及其历时研究”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三个时间段的90篇应用语言学英语学术论文的Data Commentary为例,历时考查学术论文的这一“临界语类”在过去五十年间的演变。他表明这项考察一方面深化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对于当下数智时代的学术用途英语研究与教学有一定启示作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艺琼教授的主旨发言“B站弹幕图形的演进历程: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的分析视角”结合历史视角与社会技术路径,分析B14年间图形符号(颜文字、表情符、贴图)的演变。她指出,只有颜文字呈现明显兴衰曲线,其余趋势不显著。其演变受社会因素(用户行为、符号艺术)和技术因素(设计、界面)共同驱动。通过量化分析识别数据模式,结合质性研究挖掘深层动因,为数字传播研究提供了社会与技术因素协同分析的新范式。

福建师范大学石春煦博士的主旨发言“通过多模态定位构建控辩关系: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法庭辩论分析”指出,控辩关系是刑事庭审的重要部分,在法律语言学领域备受关注。以控辩关系作为群体价值协商的实例,通过语料库分析 15 起认罪案件,探究中国庭审中控辩关系如何通过多方言语和视觉定位构建,这些多模态表征与中国司法环境、案件特性紧密相关,为理解中国大陆法系庭审多模态辩论本质提供了新视角。

澳大利亚Catholic UniversityLen Unsworth教授主旨发言题“Conceptualizing accuracy in instructional and student or AI created science images: A systemic functional semiotic perspective”(教学中学生或AI创作的科普图像的准确性的概念化阐释:从系统功能符号学视角出发)指出学校科学教育中的图像常被视为科学概念的直观呈现,然而学生读图、制图并不容易,人工智能创作技术图像也能力欠佳。这类图像需突出科学概念,常对现象重新描绘。他试图从系统功能符号学视角出发阐释这一过程的框架 。



此次会议还安排了八个小组分论坛,与会人员围绕多模态教学与课程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与应用、语言与符号学研究、数字技术与身份认同、数字技术与教育评估、符号互动与意义建构、跨文化传播与形象研究等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尝试拓展社会符号学的研究边界,构筑一个兼具广度与深度的学术交流场域,充分彰显了多模态与社会符号学研究的丰富内蕴。


学者们围绕相关论题展开深入研讨,进行思想的深度碰撞。他们分享研究成果,融合多元智慧,不仅为多模态与社会符号学研究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还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互鉴。此次交流活动,让不同领域知识在对话中汇聚,对学科的繁荣创新,以及适应时代新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数智时代多模态与社会符号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也促进了国内外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