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分会2022年年会暨“海外汉学与中外文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

     121618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分会2022年年会暨“海外汉学与中外文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分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国内外123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26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


 


大会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林鲁文博士主持。福建师范大学党委涂荣副书记在致词中对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我校的发展情况,指出此次研讨会必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外国语学院院长葛桂录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我院的学科建设情况,指出在数百年的中外文化交流进程中,海外汉学家群体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化传播的重要推手,海外汉学是翻译、研究与传播中国文化的直接媒介和重要载体。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分会现任理事长阎国栋教授和荣誉理事长张西平教授也先后致辞。

大会邀请了包括两位外籍汉学家在内共14位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围绕“海外汉学与中外文明互鉴”这一议题进行讨论,致力于拓展学科边界,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中西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北京语言大学张西平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海外汉学研究展开面临的几个问题”,他从外语专业年轻学者进入海外汉学队伍谈起,对海外汉学现状作了高屋建瓴的审视,提出以内外双修为海外汉学研究基础,把握海外汉学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双重特点,建立对话性的海外汉学研究三个方面策略推动学科整体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汉学家麦克雷(Michele Ferrero)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文明的相遇:拉丁语中的论语”,他通过系统的史料钩稽,追索《论语》五种主要的完整拉丁语译本,对它们的历史意义及翻译、解释和传播问题进行条分缕析。

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北美汉学家对世界文学话语的应用与拓展”,他聚焦世界文学话语实践这一北美汉学家热衷探索的重要领域,对汉学家们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介入世界文学话语论述这一问题进行悉心筢梳,总纳出三种重要的世界文学话语模式。

北京语言大学徐宝锋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汉学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他从汉学学科方法论的高度,对汉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汉学学科发展的新道路等提出独到见解,强调应正视并吸收汉学家研究视域和研究思想,深化中国故事讲述方式,引导汉学走出学科归属不清的困境。

浙江师范大学胡美馨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理雅各《春秋》英译注疏“以义解经”特征研究”。她指出“以义解经”不仅是《春秋》阐释的要义,也是中国传统话语有别于西方现代话语的重要地方性知识,并以理雅各的《春秋》英译注疏为个案,探求其对于当下需求的经义内容的契合,及其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的促进作用。

南开大学胡翠娥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与美国的超验主义运动”。她以1835年美国刊行的英文节译本《孔子的道德》为线索,追索孔子及儒家人文主义思想在美国本土思想中的雪泥鸿爪,指出爱默生、梭罗等等对孔子译作的系统阅读、摘录和传播,这实际上是继北美人民以之为精神武器争取政治独立之后,儒家思想与美国思想的第一次自觉而系统的交流和融合。

南开大学阎国栋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应持续深化国别汉学史研究”,他以李学勤先生《作为专门学科的国际汉学研究》为入口,从十个方面归纳了国际汉学研究中汉学史研究的切入点,指出“外语人”在汉学史研究中,应当把翻译具有重要汉学史价值的汉学文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奥地利汉学家雷立柏(Leeb Leopold)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汉语拉丁语双语字典的编写过程——从17世纪到21世纪”,他论述了300多年来中国汉拉双语词典的编写史,包括那些应传教士、语言学家等不同群体之需出版的一些重要词典的内容、体例及重要事件;他还以自己参与汉拉双语词典编撰的经历为该研究提出翔实生动的实证材料支撑。

北京外国语大学顾钧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唐宋传奇集》英文全译本管窥”,他以鲁迅编校的《唐宋传奇集》(2020)之英译出版这一美国汉学界研究领域的重要翻译事件及其发生语境为讨论对象,指出此英译本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它得以在美国推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京农业大学王银泉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儒学西传奠基作《中国哲学家孔子》翻译与1687 年巴黎刊刻考证”,他从《中国哲学家孔子》这部里程碑似的儒学思想译作谈起,将此书的出版置于新教加尔文派商人和冒险家集资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往返于欧亚之间充当“运输大队长”的历史背景中,指出该书为彼时中西关系史、17世纪及之后欧洲人眼里的中国文化社会镜像提供了有力印证。

上海外国语大学孙会军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敦煌变文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研究”,他从敦煌变文的发现之于中国文学史书写的重大意义展开,引出英美汉学家对此研究课题的讨论和争鸣,其发言体现了研究者对域外汉学家持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态度及精神。

福建师范大学岳峰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汉学家研究的跨学科手法”,他勾连翻译学、史学、宗教学、哲学与文化学等学科研究方法与汉学家译事、译史、译文、翻译意识、社会意识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深入论述了跨学科视野、综合性学科研究方法在窥探汉学家的翻译理念、思维定势与措辞倾向的重要意义,透视了海外汉学丰富广博的内蕴。

中国矿业大学孟庆波副教授的主旨发言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西方汉学目录学”,他从编撰主体、研究对象的六大类别和三大历史时期入手,提出汉学文献学这一研究领域的可行性和学术价值,强调中国学人在目录学研究中的中国学术及文化建设的本位立场,指出应建立具有自立性和利他性独特内涵的西方汉学目录学研究。

山东大学任增强副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百年来国内海外汉学研究的五个阶段与四次转向”,他盘点清理晚清以来百余年国内对海外汉学这一“他者”所关注和研究的逻辑进路和价值诉求,从开展海外汉学研究的现实困境出发,展望新的国际形势下,作为传播中国文化之中介的海外汉学研究开展的路径与方法。

此次会议还安排了八个小组分论坛,与会人员围绕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文献学研究、比较文学视域与海外著名汉学家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外译与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经典在海外的文本译介与影响研究、海外汉学史研究的话语建设与方法路径、中外文明互鉴与知识流通、跨文化视域中的形象学与译介传播等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尝试拓展海外汉学研究的边界,构筑一个兼具广度与深度的学术交流场域,充分彰显了海外汉学研究的丰富内蕴。

学者们围绕相关论题深入研讨、交流思想,分享成果、融通睿智,这对于增添汉学研究力量、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增进中外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必将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丰厚的学术滋养和坚实的学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