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爱尔兰·苏格兰文学专题研究
主持人语……………………………………………………............................................…………....曹 波(3)
从译创到迻译:郭沫若译介爱尔兰文学的路径……………...................................…....…曹 波(4)
塞巴斯蒂安·巴里剧作《基督国总管》中疯人院的空间意蕴………............ 李成坚 刘 聪(13)
《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空间形式研究………................................………戴鸿斌 陈 琳(24)
在线健康咨询语境下病患身份建构专题研究
主持人语………………………………………………….........................................………………毛延生(36)
在线医疗咨询中患者身份建构研究……………………...............................……任育新 李绪清(36)
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癌症患者身份建构研究…............................姜 波 胡 豫(52)
患者间在线支持性互动中的元语用身份管理研究…............................……..赵 越 毛延生(66)
微博超话语境下抑郁症患者身份建构研究…………............................….……张鹏蓉 吴思诺(83)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大航时代的回音:16世纪葡萄牙传教士中国叙事中的历史话语体系重构….....…..高 博(97)
形神兼具:赫尔曼·黑塞诗歌中译本之比较与探究……………….....……..…庄婧宇 黄 晚(110)
研究前
作为“语用资源”的伦理及其实践启示…………………..................................………..高 静(124)
2024年本刊2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23)
摘 要
从译创到迻译:郭沫若译介爱尔兰文学的路径
曹 波
湖南师范大学
摘 要:郭沫若留日十年,受日本“新思潮”学者和好友田汉等人的影响,间接与爱尔兰结下了不解之缘。1920年是他了解爱尔兰文艺复兴、书写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关键一年:《晨安》中有“爱尔兰(诗人)”的一席之地,《胜利的死》则直接转述爱尔兰独立运动领袖绝食斗争的过程。1925年是他翻译爱尔兰文学的高峰之年:《约翰·沁孤的戏曲集》是其从浪漫主义向批判现实主义转向的标志。综观郭沫若对爱尔兰文学的译介,“从青年时代的奔放不拘的自由体转到严格的各种律诗”,从译创转到迻译,这一路径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新文学”的成长中,爱尔兰文艺复兴留下了深刻印记。
关键词:郭沫若;爱尔兰文艺复兴;《胜利的死》;《约翰·沁孤的戏曲集》;翻译
塞巴斯蒂安·巴里剧作《基督国总管》中疯人院的空间意蕴
李成坚 刘 聪
西南交通大学
摘 要:爱尔兰剧作家巴里在《基督国总管》中借由疯人院探讨边缘群体的身份问题。疯人院既代表着主流权力的规训之地,也是边缘群体的异托邦所在。巴里将二者相接,再现了爱尔兰历史剧变时期社会权力之间的文化政治冲突,完成了对邓恩身份之谜的揭示。经由疯人院,巴里不仅打破了历史中的民族话语垄断,更通过空间的外力介入实现了规训与反规训的桥接与整合,二者共同深化了疯人院书写的空间意蕴,表达了言说历史和弥合分歧的愿景。
关键词:塞巴斯蒂安·巴里;《基督国总管》;疯人院;空间
《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空间形式研究
戴鸿斌 陈 琳
厦门大学
摘 要:在《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英国女作家缪里尔·斯帕克通过倒叙和预叙相交织、当下时刻聚焦的叙事技巧,构建橘瓣式和嵌套式空间结构,叙述女教师布罗迪跌宕起伏的一生。本文借用空间形式理论,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角度,剖析空间形式在该小说中的呈现方式及建构策略,并探索读者洞察其美学意义的途径。借助特别的空间形式,斯帕克在小说中反思权威的演变及其影响,传达了个体挣脱权威束缚、寻求精神自由及独立的心声。
关键词:《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缪里尔·斯帕克;空间形式;橘瓣式结构;嵌套式结构
在线医疗咨询中患者身份建构研究
任育新1 李绪清2
1.兰州理工大学;2.华中科技大学
摘 要:基于“好大夫在线”医疗问诊平台语料,本研究考察了在线医疗咨询中患者身份的话语建构。分析表明,患者的身份可以通过多种话语策略突显建构为患者、咨询者、消费者以及医学知识享有者等,体现了此类交际中患者身份的多重性。患者的身份建构中还体现了明显交互性特征,但四类身份交互协同建构的具体机制不尽相同。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揭示此类新型医患交际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身份建构;交互性;患者;在线医疗咨询
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癌症患者身份建构研究
姜 波 胡 豫
哈尔滨工程大学
摘 要: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在网络上分享抗癌经历,这些自述不仅为记录者提供了医学讨论平台,也为其他癌症患者提供了大量医疗信息和精神慰藉。本研究从知乎网络平台收集癌症患者自述,并以其为语料自建语料库,通过语料库关键词及其索引行研究方法,结合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话语策略理论,从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角度深入探究癌症患者的身份建构。研究发现,癌症患者通过自述话语主要构建了七种身份,即战斗者身份、受难者身份、回馈者身份、恐慌者身份、拖累者身份、求助者身份和重生者身份。该研究旨在为癌症患者提供借鉴与参考,帮助他们以乐观的心态看待疾病,建立积极的自我身份认知。
关键词:癌症患者;自述;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话语策略;身份建构
患者间在线支持性互动中的元语用身份管理研究
赵 越1 毛延生2
1.南京大学;2.哈尔滨工程大学
摘 要:在线健康社区的出现助力了患者间的支持性互动,也为其中患者身份的话语转向提供了多种可能。本研究聚焦于在线健康社区中患者间的支持性互动语料,尝试从语用身份论的视角,探究在线健康社区中患者间支持性互动回帖中的的元语用身份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第一,在线健康社区中患者间支持性互动的元语用身份管理存在遮蔽、认同和凸显三种策略。第二,在线健康社区中患者间支持性互动回帖的元语用身份管理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原贴患者所建构的元语用身份与回帖中的支持性互动类型的影响。以上发现不仅可以丰富当前语用身份研究的施为路径,还体现了语言研究对于特殊弱势群体社会话语融入的学科关照。
关键词:在线健康社区;患者群体;支持性互动;元语用身份;管理
微博超话语境下抑郁症患者身份建构研究
张鹏蓉 吴思诺
哈尔滨工程大学
摘 要:近年来,人们对抑郁症患者的话语表述关注较多,但对其身份建构的研究却相对不足。鉴于此,本研究以抑郁症超话为语料,以Brewer & Gardner提出的三种层次的身份表征为框架,从个体、人际和群体层面对抑郁症患者的身份建构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抑郁症患者通过个体、人际和群体三个维度来建构自己的社会身份;第二,身份建构主要通过词汇选择和话语内容等话语实践策略来实现;第三,在人际身份建构过程中,患者更倾向于使用负面情感词汇。本研究为理解抑郁症患者的身份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有助于加深公众对抑郁症患者群体的认识,促进社会对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关键词:抑郁症患者;身份建构;微博超话;话语实践策略;情感偏好
大航海时代的回音:16世纪葡萄牙传教士中国叙事中的历史话语体系重构
高 博
北京大学
摘 要:本文通过对克路士的《中国志》与伯来拉的《中国报道》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克路士对中国形象的重构问题,以及这一形象在16世纪欧洲视域下的生成和接受过程。本文对学界普遍认定的克路士全面认可并赞美中国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事实上,他在物质文明和社会制度方面对中国给予了肯定,但在精神信仰方面则持批评态度,最终塑造了一个物质丰饶、制度先进且亟待精神救赎的,以及具有皈依潜质的他者之中国形象。这种他者之中国形象的塑造与彼时欧洲的历史语境紧密相关,这是反宗教改革运动背景下欧洲向东方宣教意图的文本化再现,也是16世纪国际关系史进程和天主教东方传教史的历史折射,同时还是深陷多重危机下欧洲人对理想社会的一种隐喻性表达。
关键词:跨文化形象学;中国形象;反宗教改革;中葡关系;明清中西关系史
形神兼具:赫尔曼·黑塞诗歌中译本之比较与探究
庄婧宇 黄 晚
福建师范大学
摘 要:赫尔曼·黑塞是20世纪德语世界享有盛名的作家,其诗歌自20世纪后期逐渐被翻译成汉语,并以诗选形式面世。论文择取黑塞诗歌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四个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别从神和形两个层面来考察各个译者何以面对并解决跨文化诗歌翻译的自由与忠实的问题。从诠释学的角度出发,神韵的再造深受译者自身前理解与偏见的影响,产生了自由丰富的译诗;从翻译诗学视角出发,黑塞诗歌的文学性在译本中分别在语音、语义、语法层面等形式上超越了语言系统,再现在中国读者面前,其中,钱春绮译本和欧凡译本为优秀译本的代表,形神兼具地传达出了黑塞原诗的意境与韵味。
关键词:赫尔曼·黑塞;黑塞诗选;诠释学;翻译诗学
作为“语用资源”的伦理及其实践启示
高 静
南京大学
摘 要:伦理兼具“语境制约”和“语用资源”双重属性,在交际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相较于伦理作为语境制约的共识,其充当语用资源的创见尚待深掘。因此,本文基于“语用资源”的定义和特征,进一步论述伦理作为语用资源的理据、表现及其为语用实践带来的启示。本文对交际互动中伦理的资源属性的阐发带有建构主义色彩,是对传统本质主义伦理观的辩证补充,可以为当代语用学研究跨学科概念的引入和社会文化语用现象的解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语用资源;社会建构论;伦理语用学;跨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