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双月刊)2024年第6期论文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25-01-09浏览次数:12

创刊四十周年专稿

新历史话语系统与“神圣东方主义”

 ——西班牙源语语境下的《中华大帝国史》研究……...................………杨乃乔(3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葛桂录  岳  峰  林佩璇  尤泽顺  张爱珍  李光泽(25

语言研究

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汉语语用能力的实证研究

 ——ChatGPT为例………………........................…………………毛延生  王一航(40

乡村振兴纪录片外译中的多模态语境重构与国家形象建构

     ……………………………………………………...............................………武建国  崔钰晴(56

文学研究

《凯特的选择》对《驯悍记》的互文性改写与性别规训…….............………朱婷连(70

华盛顿·欧文文学创作中的边界与越界 ………………………........................……杨艾苒(81

人类世自觉中的异域形象再现

 ——论理查德·鲍尔斯《树语》中的中国书写…................……秦梓林  姜礼福(92

翻译研究

鸽子与雎鸠:《地狱篇》第五歌中鸽子形象汉译研究……..............…………邓  阳(101

历史语境介入与学术型翻译的知识生产

 ——理雅各《庄子》译本的副文本考察………...................……殷  燕  雷梓欣(113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高校外语学刊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会议纪要

 ………………………………………………………..................................……………王  琳(128


新历史话语系统与“神圣东方主义”

——西班牙源语语境下的《中华大帝国史》研究

杨乃乔

福建师范大学


摘  要:中国学者关于门多萨及其《中华大帝国史》的研究所参阅的都是辗转翻译的汉译本,即:重译本。1998年出版的汉译版《中华大帝国史》是从1940年在北京刊印的英文影印本The History of the Kingdom of China辗转重译而来的。这部英文版读本是1588年由罗伯特·帕克从门多萨1586年西班牙文修订本转码而来的。把门多萨及其《中华大帝国史》还原于西班牙源语语境给予研究,这无疑是一个在长期的积累中可以逐渐见出厚重学问的研究方向。《门多萨与〈中华大帝国史〉研究》这部专著,在跨国文献整理与形象学、翻译学理论的带入中创制了“神圣东方主义”这一术语。在学理上,其不仅是对门多萨及《中华大帝国史》给予了重新的解读,也是对萨义德关于东方学和东方主义的论述进行了反拨。

关键词: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东方学;新历史话语系统;神圣东方主义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构建

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葛桂录  岳  峰  林佩璇  尤泽顺  张爱珍  李光泽

福建师范大学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改革重大任务。明确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本刊编辑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开辟专栏发表一组笔谈,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一份力量。


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汉语语用能力的实证研究

——ChatGPT为例

毛延生  王一航

哈尔滨工程大学


摘  要:本文以ChatGPT-3.5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人机共生语境来研究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的汉语语用能力情况。结果发现:第一,ChatGPT在语用规则相对固定的“道歉”方面表现较好,而在其他三类言语行为上的表现差距并不显著;第二,ChatGPT在用语得体方面表现出色,但难以实现基于社会心理的高层次语用要求,也未能较好地遵循汉语语境的表达规范。以上研究发现为后续推进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的语用规范化操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对于推进其进一步走向智能化与本土化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ChatGPT;语用能力;预训练语言模型;实证研究


乡村振兴纪录片外译中的多模态语境重构

与国家形象建构

武建国  崔钰晴

华南理工大学


摘  要:全球化浪潮下,国家形象建构广受热议。文献梳理表明,当今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多为“他塑”,“自塑”明显不足。基于此,在语境重构理论的指导下,本文以乡村振兴纪录片为语料,探讨适用于中国乡村振兴纪录片翻译的多模态语境重构策略及翻译原则,从而推动“自塑”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发现,借助多模态语境的重构策略及其原则,乡村振兴纪录片全方位展现了中国政府带领人民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并依托新媒体的独特传播优势成功塑造了以民为本、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国家形象。希望本文能为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国家形象;多模态翻译;语境重构;乡村振兴;纪录片外译


《凯特的选择》对《驯悍记》的互文性

改写与性别规训

朱婷连

佛山大学


摘  要:《凯特的选择》是安妮·泰勒重新对莎士比亚《驯悍记》的当代诠释。在这部现代改写小说中,泰勒试图纠正原剧中的性别歧视因素,但她对莎士比亚留下的女性困境采取了矛盾的处理方式:虽然她赋予了自己的现代版凯萨琳娜以语言和智识上的独立,这象征着女性对父权纪律的反抗,但在某种程度上她又默许了固定的家庭地位和铁腕父权制度下女性的刻板形象。泰勒的凯特不仅囿于家庭空间内,承担“妻子“母亲”的职责,还受到了父权制文化的规训。凯特的成熟女性气质被否定,并且最终被皮奥特尔的忽视、拒绝倾听等暴力方式驯服,认同强施于她身上的传统性别角色。

关键词:《驯悍记》;《凯特的选择》;互文性改写;性别规训


华盛顿·欧文文学创作中的边界与越界

杨艾苒

南开大学


摘  要:“越界性”是法国文学批评家贝特朗·韦斯特法尔地理批评理论体系的关键概念之一,体现了对中心与边缘二元对立、对西方世界与其他世界之间不合理边界的反思。同时,该词也凸显了空间与地理疆域之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就华盛顿·欧文而言,不论是其在美国探险、在欧洲跨国旅居的个人经历,还是其作品中对美国西进运动的描写、对殖民行径的揭露与对文化差异的尊重,与韦斯特法尔的思想具有诸多相契合之处,皆具有鲜明的“越界性”特征。因此,以欧文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从西部探险与疆域越界、殖民行径与难以逾越的边界、旅居欧洲与文化边界的模糊三个方面分析其作品中存在的多种边界及越界现象,以此强调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平等性,有助于走出单一的西方价值体系,以多元化的视角重新对全球空间加以审视。

关键词:华盛顿·欧文;韦斯特法尔;越界性;边界


人类世自觉中的异域形象再现

——论理查德·鲍尔斯《树语》中的中国书写

秦梓林  姜礼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摘  要:理查德·鲍尔斯的《树语》体现着“人类世”时代中人与树、人与人之间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价值取向,体现出作家鲜明的人类世自觉。故事通过扶桑树串联起了马氏家族三代人由中国到美国的移民往事,其中的中国书写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从政治体制、人物和文化三个方面考察小说中的中国元素。研究认为,在人类世危机中,鲍尔斯将中国刻画为西方气候变化话语中的异域他者,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作家关于人与自然、不同民族之间共同体思想的传达以及为此作出的努力。

关键词:《树语》;鲍尔斯;中国形象;人类世


鸽子与雎鸠:

《地狱篇》第五歌中鸽子形象汉译研究

邓  阳

博洛尼亚大学


摘  要:在《地狱篇》第五歌中,与保罗和弗兰切斯卡作比的鸽子具有复杂多面的象征意义。有汉语译者用其他鸟类代替但丁笔下的鸽子,其中以钱稻孙译作雎鸠为代表。本文立足《神曲》原诗,说明鸽子形象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双重象征意义,同时考察本例中鸽子的多种汉语译法,发现雎鸠等鸟类“迁徙”至但丁的史诗中,不能归咎于译者对原文的错误理解,而是译者从文化对应等因素出发,将但丁笔下的鸽子形象归化。这种翻译策略一方面使得译文更加契合译入语的语境,另一方面造成了文化负迁移,不利于传递原作真正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鸽子;象征意义;汉译;文化负迁移;雎鸠


历史语境介入与学术型翻译的知识生产

——理雅各《庄子》译本的副文本考察

殷  燕  雷梓欣

湖北大学


摘  要:汉学家理雅各的《庄子》译本广受学界关注,但现有研究鲜有从副文本视角探究理雅各所处的历史语境与其翻译的关系。本文通过副文本考察和译文分析的相互印证,探讨历史语境对理雅各《庄子》英译的介入和影响,探究理雅各学术型翻译的知识生产。研究表明,在几无母语资料参阅、几无汉学研究成果借鉴的历史语境下,理雅各走的是一条中国典籍英译拓荒之路,其《庄子》英译是一种基于自身研究的“学术型翻译”,其学术型厚译典籍的策略凸显了翻译生产知识的重要功能。首先,理雅各通过文献考据和保留古典文风的求真策略实现了对知识的结构性迁移;其次,理雅各通过深度翻译策略实现了对知识的重构性转化;最后,理雅各所创立的学术型翻译模式奠定了典籍翻译的传统,创造了翻译知识的议题性价值。

关键词:理雅各;《庄子》;副文本;历史语境;学术型翻译;知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