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四十周年专稿
概念系统与语言的转喻表达…………………………………………….……...............…….…………束定芳(3)
语言研究
因果关系事件的识解与概念化:基于汉语母语者的实证研究
……………………………………………………………………………............................………刘 娜 李福印(14)
新兴主观减量构式“浅 X”的形成机制研究…………………………........…………吴淑琼 胡芯瑜(27)
文学研究
“寻父”与“寻根”:《为何把心留在旧金山?》中菲律宾裔历史文化空间的重建
……………………………………………………………………………………..........................……………王 斐(40)
非洲之路缘何饥饿
——《饥饿的路》中“路”意象的互文性阐释……………………......….……..……张 武 杜志卿(52)
《米德尔马契》中的流言、资本与人物退场……………………........………..………赵 婧 李西航(65)
翻译研究
20 世纪初(1900—1937)女性译者地理分布及其缘由索隐
——基于《中国翻译家辞典》的扫描……………………………………........…..………………曹双飞(75)
应急翻译服务的社会生产过程考察
——以《2019 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英译为例………………………...……… 原蓉洁(85)
外语小专业教改专题研究
主持人语……………………………………………………………………...................…...………………林 璋(94)
日语视听说课程思政教育图谱构建研究…………………………………….........….……………陈建梅(94)
西班牙语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周 强(104)
“翻转课堂”在西班牙语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实践研究……………...………...……………郭文荟(111)
循思政之道,立译者之心
——日语专业翻译课程思政建设刍议……………………………….........…………....…………陈 燕(118)
书 评
互文性研究的新进展
——《互文性研究》评介……………………………………………...........…………….....………林金容(128)
概念系统与语言的转喻表达
束定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 要:语言是构建和表征概念系统的工具之一,也是表达概念系统的一个重要工具。由于概念系统的丰富性和多模态特征,而语言表达又受到其“线性”和追求“省力”特点的影响,语言表达只能以点带面、由此及彼。因此,转喻是语言表达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转喻思维的本质是“旁敲侧击”“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其实语言表达整体上体现的就是一种“触发”的特征,即语言表达触发“概念系统”。语言表达基于概念系统,基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共享知识,语言理解更依赖听话者的概念和语境知识。
关键词:概念系统;语言表达;转喻;语言使用
因果关系事件的识解与概念化:基于汉语母语者的实证研究
刘 娜 1李福印 2
1.华中师范大学;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摘 要:作为人类认知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因果关系是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话题。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对因果关系的识解和表征既存在共性,又存在特性。本文基于Langacker 的识解理论,通过视频诱导实验考察了汉语母语者对因果关系事件的概念化过程。
研究发现:(1)在概念化过程中,汉语母语者通常首先识解必有因果成分(使因事件和结果事件)以构筑概念基底,形成“因+果”单句和“因,果”复句两种句法表征,这两种表征的详略度均较低。(2)基于概念基底提供的整体参照框架,时间维度识解机制促使部分汉语母语者注意到必有成分之外的细节。高详略度识解机制进而促使这些汉语母语者对语言表征进行补充、阐释及增容,最终形成因果关系子类(初始/持续因果关系)特有的构式表征。(3)初始因果概念可通过基本的、已符号化的持续因果概念、高详略度和时间维度识解机制予以激活和建构,两个概念间的转化可形成层级模型。本文首次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详略度和时间维度识解机制对语言使用者建构和分化因果关系概念的驱动效应,并建立了汉语母语者识解和表征因果关系事件的认知模型,为进一步探究跨语言的因果关系事件感知和概念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因果关系事件;识解机制;详略度;时间维度;认知模型
新兴主观减量构式“浅 X”的形成机制研究
吴淑琼 胡芯瑜
四川外国语大学
摘 要:“浅 X”是近年来流行于网络平台的一种新兴构式。本文基于真实语料对构式“浅 X”的构式义、构式特征、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构式“浅 X”由固定项“浅”与可变项“X”组成,X 可以为动词、形容词、名词及其他成分;构式义为“言者对自身动作行为或属性特征量的主观弱化,并带有谦虚、调侃、揶揄等语用色彩”;该构式具有框式化、量度性、主观性等构式特征。构式“浅 X”经频繁使用产生了两种构式变体:前附加型变体与后附加型变体。基于固化-规约化模型这一理论框架分析发现,该构式的形成与流行是使用、固化与规约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浅 X”;新兴构式;固化-规约化模型;主观性
“寻父”与“寻根”:《为何把心留在旧金山?》中菲律宾裔历史文化空间的重建
王 斐
集美大学
摘 要:美国菲律宾裔作家桑托斯的小说《为何把心留在旧金山?》经由主人公大卫漫游旧金山城区“寻父”的空间实践,对离散经验与记忆碎片进行收集与拼贴,解读文化疏离与历史遗忘之创伤。此外,小说更以大卫及其社群寻觅与解码族裔文化之根的历程,再现美国菲律宾裔族群重塑彰显集体和个人经验与想象的历史文化空间的努力。
关键词:《为何把心留在旧金山?》;空间实践;美国菲律宾裔;历史文化空间
非洲之路缘何饥饿——《饥饿的路》中“路”意象的互文性阐释
张 武 1杜志卿 2
1.贵州民族大学;2.华侨大学
摘 要:本·奥克瑞的代表作《饥饿的路》中充满魔幻色彩的主题意象“饥饿的路”与索因卡的作品甚至《圣经》的创世神话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该小说的书名巧妙化用索因卡的诗句,暗示了奥克瑞对于索因卡文学书写传统的自觉继承和互文借鉴。作品对于尼日利亚道路状况的魔幻现实主义书写及其对于约鲁巴路神的嵌入式叙述,进一步印证了故事中饥饿之路意象与索因卡路之书写之间的文本继承关系;奥克瑞坚持把饥饿之路意象与非洲人民的苦难生活结合起来,既是对索因卡路之书写传统的创新性突破,也是对非洲更广阔社会现实的艺术关切。该小说在《圣经》创世神话的宏大叙事框架下,融入了非洲约鲁巴神话(民间)传说的核心因子;它是非洲之花,却浸染了西方雨露。
关键词:本·奥克瑞;《饥饿的路》;路意象;互文性
《米德尔马契》中的流言、资本与人物退场
赵 婧 李西航
福州大学
摘 要:流言场景贯穿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始终,其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不容小觑。本文从文学社会学角度,在场域的概念中阐释流言、资本和人物退场的关联性与社会学意义。分析表明,面对现代社会转型的种种矛盾,艾略特展现出精英小说家的保守姿态。她着重强调流言的规训方式和途径,揭示共同体在建构过程中不断进行内部整合和排除异己的本质特性。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流言;资本;退场;场域
20 世纪初(1900—1937)女性译者地理分布及其缘由索隐——基于《中国翻译家辞典》的扫描
曹双飞
西南大学
摘 要:本文基于《中国翻译家辞典》,以翻译地理学为理论基础,梳理并探究 20 世纪初(1900—1937)女性译者地理分布规律及其缘由。研究发现,20 世纪初女性译者集中呈“新月形”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该地区“背陆面海”的地缘优势不仅使其率先成为近代女性思想解放的先发区,还进一步促进了当地近代女学的繁荣,为当地女性译者的生长奠定了思想和教育基础。女性译者地理分布规律折射出译者分布与地缘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也有助于翻译地理学与人才地理学,特别是女性人才地理学的融合。
关键词:翻译地理学;女性译者;地理分布;《中国翻译家辞典》
应急翻译服务的社会生产过程考察——以《2019 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英译为例
原蓉洁
华东师范大学
摘 要:应急翻译服务对时效性和专业性的要求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团队内外各要素相互作用决定了应急翻译服务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因此,应急翻译服务的社会生产过程值得挖掘。本文以《2019 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一书的应急翻译实践为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描述应急翻译服务的译者招募网络和译文生产网络,揭示各类行动者的互动过程。研究发现应急翻译服务的生产核心是延展认知,生产机制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关键词:应急翻译服务;社会生产过程;行动者;《2019 冠状病毒病》
日语视听说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陈建梅
福建师范大学
摘 要:近年来,外语视听说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成果颇丰,然而针对课程思政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却相对匮乏。本文在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日语视听说长线课程的特点,创设五项具体落地路径:深入探究日语听解规律,透视语言文化心理,塑造学生的职业观念,培养洞悉自然与社会的能力,以及传承优秀文化。这五项路径旨在形成一套适用于大学阶段日语视听说长线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满足专业教育不同阶段思政同行的实际需求,进而推动课程思政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可持续发展;日语视听说
西班牙语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
周 强
福建师范大学
摘 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西班牙语专业作为外语教学的焦点备受关注。近十年来开办西班牙语专业的高校显著增多。本文以福建师范大学西班牙语专业为案例,围绕培养“复合型、实践性、国际化”语言服务人才的目标,介绍并探讨了该校在课程体系优化、实践平台搭建、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探索实践,旨在为其他开办西班牙语专业且定位相近的高校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西班牙语;专业建设;探索实践
“翻转课堂”在西班牙语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实践研究——以《西班牙语报刊选读》为例
郭文荟
福建师范大学
摘 要:互联网+教育模式发展背景下,探索新型教学模式迭代传统教学模式是高校外语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翻转课堂作为以学生为主体中心、教师为辅助的现代教学新模式,为外语专业课程建设、外语教师及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提升空间。研究旨在考察“翻转课堂”在高校西班牙语课程中的实践成效,以福建师范大学西班牙语专业《西班牙语报刊选读》课程为例,进行了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尝试并分析应用实践成效,以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西班牙语;翻转课堂;报刊选读;课程建设
循思政之道,立译者之心——日语专业翻译课程思政建设刍议
陈 燕
福建师范大学
摘 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程教学“主渠道”。本文立足于日语专业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及价值内涵,以教师思政意识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思政教学资源的拓展及思政元素的合理融入、教学方法的改进、评价体系的优化等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从地方优秀文化中汲取思政营养、挑战“跨界”素材等思考,对日语专业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路径展开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日语专业;翻译;课程思政建设;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