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话语研究专题
主持人语:生有尊严 死有传承——死亡话语多模态研究……......................……高一虹 (3)
生前预嘱和尊严死亡
——《病人自主权利法》宣传片的多模态隐喻分析…………....................…..……宋海波 (4)
安宁家庭会议中家属互动方式多模态研究
——“病房婚礼”案例分析………………….……........………......................…秦 苑 高一虹 (15)
家庭祭扫活动类型结构和情感表达的多模态分析:以粤西某乡村为例
………………………………………………...........................................................…..…...…孟 玲 何明华 徐慧雯 (30)
语言研究
政治话语的媒介化:基于 LancsBox 的“中国梦”媒体话语建构分析………张峻晨 (41)
中日主流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话语图式的差异化研究
——以《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为例……………………......................…蔡 妍 林 静 (57)
文学研究
“失语”与“破寂”:解读《说母语者》中的美国少数族裔语言空间…王 斐 (69)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美国华裔文学
——《超越唐人街文学》述评……………………………......….........…........….…...…丁夏林 (81)
什克洛夫斯基理论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 …………................…........…………张婉玲 (88)
埃伦·格拉斯哥小说创作与国内研究述评………………..................…........…………刘积源 (98)
教学研究
中国葡语教学六十年:回顾与反思………………………......…….................………蔡志全 (107)
明治末期日本对华留学生教育机构研究
——基于创设背景与演进阶段的考论……………………........................……….…汪帅东 (120)
其 他
英文摘要……………………………………………………………...........……................……………(133)
学院巡礼……………………………………………………………..........…..........................…………封三
生前预嘱和尊严死亡
——《病人自主权利法》宣传片的多模态隐喻分析
宋海波
北京大学
摘 要:本文以 Fauconnier 和 Turner(1996)的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对我国台湾地区的《病人 自主权利法》宣传片中隐喻性最强的动画场景进行多模态隐喻分析,集中探讨其中的多模态隐喻映射关系和意义建构在提高宣传效力和实现社会意义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该宣传片的动画场景主要围绕“面对死亡”“选择预嘱”和“尊严死亡”三个目标域展开,不同感官的多种模态符号资源构成源域的表征意象。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映射关系出现了部分非对应性,
从概念整合视角分析可知,这种非对应性关系突显为层创结构,表达包含特殊社会文化价值的新型隐喻意义,从而充分彰显宣传片“生前预嘱”和“尊严死亡”的主题。
关键词:生前预嘱;尊严死亡;《病人自主权利法》宣传片;多模态隐喻;概念整合理论
安宁家庭会议中家属互动方式多模态研究
——“病房婚礼”案例分析
秦苑 1 高一虹 2
1.北京市海淀医院;2.北京大学
摘 要:本研究以一场安宁疗护家庭会议的全程录像为语料,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法,考察家庭会议中主要知情/决策家属与医生及团队互动中的功能、多模态配置和决策结果。研究显示,患者儿子小马通过使用多模态资源,实现了主动知情、开放表达、积极创意并行动的功能。不同的“高层活动”采用了不同的模态配置:病情沟通以语言为主导,模态配置简单集中,小马在理性层面意识到病情危重的现实。情绪表达的模态配置丰富复杂,综合采用了语言和各种副语言、非语言资源,表达了假如不能实现父亲心愿的遗憾。决策活动是情感驱动的行动协商,以语言的主导和模态的多元为特征。在家属和安宁团队的共同构建下,“病房婚礼”的创意得以具体化,并最终实现,生死两安。家属的主动知情、开放表达、积极创意并行动,可视为死亡话语素养的一部分,具有实践启示。
关键词:安宁疗护家庭会议;患者家属;多模态话语分析
家庭祭扫活动类型结构和情感表达的多模态分析:以粤西某乡村为例
孟玲 何明华 徐慧雯
华南师范大学
摘 要:本研究聚焦家庭祭扫过程中祭扫者的行为和语言,关注家庭祭扫的活动类型结构和祭扫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等符号表达自己对逝者的情感以及传递了怎样的情感的。采用交际民族志的方法考察粤西乡村一个家庭清明节的祭扫活动。语料包括非参与式观察所收集的家庭祭扫录像和田野观察笔记以及对祭扫者进行深度访谈的录音。依据“活动类型”框架,对语料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家庭祭扫活动类型在结构上包含了打扫墓地和墓前祭奠话语类型并又作为活动类型有各自的话语类型。对逝者的情感表达较少直接使用语言,而主要通过祭扫中的行为符号表达。祭扫者通过家庭祭扫表达了对逝者的孝道、感恩、怀念和传承。研究揭示了在我国粤西乡村仍保留着传统的祭扫方式,这种祭扫在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促进家族成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祭扫;民族志;活动类型;多模态话语分析
政治话语的媒介化:基于LancsBox 的“中国梦”媒体话语建构分析
张峻晨
香港理工大学
摘 要:“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的主流话语。本文选取三家具有代表性的环球媒体即《中国日报》《南华早报》和《纽约时报》为研究对象,采用新一代语料库分析工具 LancsBox 并融合话语-历史方法与框架分析考察“中国梦”的媒体话语建构,揭示政治话语媒介化的话语模式、 新闻框架及意识形态。分析发现:《中国日报》遵循“以中国为中心”的叙事模式,积极正面地塑造“中国梦”,同时回应西方的质疑;《南华早报》采用多元平衡的叙事模式,试图从多角
度建构“中国梦”的多元语义;《纽约时报》反映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叙事模式,虽然对“中国梦”有积极的话语表征,但在意识形态上持质疑的态度。媒体通过特定的语言修辞、话语策略与框架选择建构现实并引导受众对某一事件、话语或概念的认知,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话语建构有着深刻地影响。
关键词:中国梦;媒体话语;话语-历史方法;语料库辅助分析;新闻框架;LancsBox
中日主流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话语图式的差异化研究
——以《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为例
蔡妍 林静
福建师范大学
摘 要:《人民日报》新闻话语图式以“防控措施”为核心,历经抽象—具象—意象、安内—援外—共建的发展历程,既传达了政府层面的抗疫政策与导向,又刻画了个人层面的抗疫英雄与事迹。《朝日新闻》则以“日本疫情现状”为核心,抗疫主旨和话语对策未见明显变化。一方面聚焦疫情之下的日本国内社会细节,依赖国民自觉性防控疫情;另一方面对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持消极态度。差异的根源在于:1)中日两国民众对突发性疫情灾难的认知结构;2)中日两国政府对突发疫情的治理和调控能力;3)中日两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关键词:新冠疫情报道;新闻话语图式;社会认知;话语分析
“失语”与“破寂”:解读《说母语者》中的美国少数族裔语言空间
王斐
集美大学
摘 要:美国韩裔作家李昌来的《说母语者》通过再现少数族裔被消音和边缘化的不幸遭遇,揭示了美国白人宰制权力在非正义的语言空间里,如何将“纯正英语”作为种族与阶级区隔的工具,实现对少数族裔的空间暴力。小说所再现的多语共存的都市语言地景和少数族裔日常生活实践,挑战了纯正英语的霸权及其背后的宰制权力,确立了少数族裔自我言说的主体性,从而重构了多元异质的语言空间。
关键词:语言空间;《说母语者》;美国少数族裔;纯正英语;语言地景;日常生活实践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美国华裔文学 ——《超越唐人街文学》述评
丁夏林
南京农业大学
摘 要:随着美国华裔文学的迅速发展,不同文学批评理论被评论者所采用。帕曲奇将其置于接受美学的视野下,在一系列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揭示了“读者”与“种族”的复杂关系,展示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超越“唐人街文学”模式,从文化多元主义走向文化杂合的新趋势。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接受美学;唐人街文学
什克洛夫斯基理论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
张婉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
摘 要:什克洛夫斯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引领者和旗手,其理论思想享有世界性的学术声誉。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什克洛夫斯基的理论思想在西方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纵览其接受和研究史,呈现出了两波传播热潮,以及从诗学研究到比较研究再到跨学科研究的动态趋势。在这一过程中,由对什氏理论思想的简单阐明到不断丰富、拓宽其阐释空间,什氏理论的文艺学价值亦得到了重新审视、反思和重估,并得以参与了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新构建。
关键词: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思想;诗学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
埃伦·格拉斯哥小说创作与国内研究述评
刘积源
西北民族大学
摘 要:埃伦·格拉斯哥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也是最早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美国南方社会的作家之一。在将近一个世纪的进程中,国外(以美国为主)学者就埃伦·格拉斯哥及其小说作品撰写了大量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和书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就格拉斯哥及其作品做了一定的译介和研究,但仍然存在数量偏少、整体质量不高等问题。鉴于埃伦·格拉斯哥对美国南方文艺复兴和后世女性文学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国内学者有必要从崭新的视角对其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研究。
关键词:埃伦·格拉斯哥;生平及创作;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葡语教学六十年:回顾与反思
蔡志全
五邑大学
摘 要:中国的葡语教学肇始于 1960 年。在建设“一带一路”、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背景下,中葡双语人才需求巨大,葡语成了热门外语。本文回顾高校的葡语教学历程,分析反思目前葡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指出葡语教学应当紧密跟进国家战略,服务于国家的发展需求。我国的葡语教学前景光明,未来可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中国葡语教学;60 周年;回顾与反思
明治末期日本对华留学生教育机构研究 ——基于创设背景与演进阶段的考论
汪帅东
北京科技大学
摘 要:作为近代中日交流与西学东渐的双重载体,明治末期日本对华留学生教育机构的涌现不但满足了清政府对新式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加快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普及速度。通过中日历史文献的梳理与分析能够发现,这些教育机构的创设与演进存在明显的区隔变化及特点。创设于发轫期的对华留学生教育机构不多,但办学特色鲜明,发展速度较快,而后随着速成教育的推广和实施,加之清政府奖励章程的出台,公费私费留日学生人数双双骤增,促使对华留学生教育机构迎来繁盛期。日俄战争结束以降,尽管赴日留学生人数大规模缩减,但毕业生质量
却大幅度提升,其归国后各就要职,对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和发展贡献卓著。
关键词:明治末期;西学东渐;留学生教育机构;近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