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双月刊)2022年第6期论文目录及摘要


比较文学研究专题

主持人语………………………………………………………………….....…….………杨乃乔 (5)

关于比较文学、世界诗歌与世界文学的设问

 ——兼论西方学界的中国代理人现象……………………………….....………杨乃乔 (5)

世界文学与翻译的当代张力………………………………………........…...……戴从容 (17)

 “视域”及其超克:比较文学的前瞻与允诺…………………….…………郭西安 (21)

回顾性的前瞻:“后理论”时代的“比较诗学”………………....…………姜 哲 (27)

比较视域中的中国当代诠释学研究………………………………......…………曹洪洋 (34)

互异与共存

 ——对“比较何以可能”的重新省思…………………………......……………黄 晚 (40)

文化“他者”视阈中的中国古典戏剧解读

 ——以美国汉学家西利尔·白之对《娇红记》的译研为例………..………余 晴 (45)

语言研究

一致与数范畴标记………………………………………………...............…………杨永忠 (52)

日汉语延伸型虚拟位移表达认知语义对比研究……………..……姚艳玲 周虹竹 (66)

文学研究

 “被缚的祖克曼”三部曲中罗斯的超格托思想………….………徐世博 杨金才 (79)

人物身份的视觉化

 ——解读小说《酷爱》中的“画”…………………....……………叶宗邦 甘文平 (90)

翻译研究

当代中国翻译家译后随笔中的共识启示…………………....….……………贺婷婷 (101)

运动事件框架下《背影》英译本的语义识解与对比分析….….…栗 霞 于 欢 (110)

会议综述

重新思考跨文化场域中“讲述”和“言说”中国的叙事论辩策略

 ——首届藤山修辞学论坛暨跨文化叙事论辩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汪建峰 李秀香 (119)

书刊评介

构筑“学术共同体” 传播创新正能量

 ——20 世纪美国文学史》(修订版)的启示……………………………王祖友 (124)

其 他

书讯……………………………………………………………………………….….………………(16)

英文摘要………………………………………………………………………….………………(129)

2022 年总目录…………………………………………………………………………………(133)

学院巡礼……………………………………………………………………………………………封三


关于比较文学、世界诗歌与世界文学的设问

 ——兼论西方学界的中国代理人现象

杨乃乔

福建师范大学

要:中国学者把西方学者的老旧文章抑或新鲜文章给予翻译与介绍,以汉语译入语重新组 码推送于中国学界,这并不是一种与国际学界接轨的前沿性研究姿态,所以“译介”是一个极 具贬义性的术语。当下相关汉语学人就西方学界关于世界诗歌与世界文学的接续性讨论,在观 念上是对西方学界的理论臣服,并显得相当失魂落魄,本质上就是西方学界的中国代理人,因 为其中缺憾问题思考的中国原创性。

关键词:比较文学;世界诗歌;世界文学;中国代理人


世界文学与翻译的当代张力

戴从容

复旦大学

要:世界文学研究与翻译研究的学科划分不只是学科归属的问题,本质上涉及到文学的民 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翻译一部文学作品是侧重呈现其民族性还是世界性,将直接影响对文学 的看法。对于民族内涵丰富的作品,应该有从不同翻译目的和翻译效果出发的不同译本。同样, 对于世界文学与翻译的关系的理解,也不应简单化。

关键词:世界文学;翻译;民族性;世界性


 “视域”及其超克:比较文学的前瞻与允诺

郭西安

复旦大学

要:“视域”观念及其超克可以为显现并建构比较文学的特殊价值提供一条枢纽性路径。 理解“视域”观念的复杂性、生成性和多元性,有助于我们解除对比较文学的常见误读,体认 学科范式改革的内在逻辑,准确认识比较文学在人文学科系统中的功能,领受比较文学学者的 志业所在。“视域”的相关智识话语资源也为我们思考人文学科的拓深与更新带来了有效启示。

关键词:视域;比较文学;学科话语;人文学科



回顾性的前瞻: “后理论”时代的“比较诗学”

姜哲

沈阳师范大学

要:如果西方理论无法在“类同疗法”的惯性下完成自我超越,那么内蕴“异质疗法”的 “比较诗学”或可成为其自反运动的新起点。因为在“比较诗学”的后设性视域中,作为“局 域诗学”的西方诗学(也包括西方理论)并无规范性的特权。所以,“后理论”时代的“比较诗学”, 理应成为多元文化之间积极重组的开放性场域和功能性枢纽。

关键词:“后理论”;比较诗学;类同疗法;异质疗法;后设诗学


比较视域中的中国当代诠释学研究

曹洪洋

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

要:作为一门来自国外的理论资源,诠释学自有其渊源和特定学术内涵。我国对诠释学的 接受已历40 多年,基于“诠释”主题、利用诠释学资源所展开的各种研究,尤其是围绕理解与 解释等诠释学基本问题所引发的各种讨论,共同构成当代中国学界特别是文学研究界特有的 “诠释话语”。然而由于对西方现代诠释学核心理论即海德格尔诠释学的不充分理解,导致诠 释学的存在论内涵在当下诠释话语中仍然暗晦不彰。只有立足比较视域,准确把握比较研究的 本质,才能跨越学科边界、语言囚笼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藩篱,真正走入“诠释学”的视域。

关键词:诠释学;存在论;海德格尔;比较视域


互异与共存

 ——对“比较何以可能”的重新省思

黄晚

福建师范大学

要:在世界文学景观之下对诸国族文学与文学种类之间差异性的认定,使得重省“比较何 以可能”的问题显得尤为迫要。此理论意识涵盖三个思考维度:需要完成从理论的普遍化到理 论的语境化的转换;不再囿于对话语转换机制的追求,话语重构应被视为更显要的学科主张; 打破既有的固定参照系统,谋求开放的动态参照系统。

关键词:世界文学;可比性;语境化;话语重构;参照系统


文化“他者”视阈中的中国古典戏剧解读

 ——以美国汉学家西利尔·白之对《娇红记》的译研为例

余晴

上海外国语大学

要:美国汉学家西利尔·白之对明代孟称舜所作《娇红记》的全译本,为该剧作在西方世 界的首部英文译本。该译本是白之作为一名文化“他者”对中国古典戏剧的解读,对中国古典 戏剧中“为爱而死”主题的发现做出了贡献,也是立足于跨文化交流语境对中国古典悲剧译研 的重要一笔。

关键词:文化“他者”;中国古典戏剧;西利尔·白之;《娇红记》


一致与数范畴标记

杨永忠

云南财经大学

要:在对各种不同语言名词性短语结构加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限定词、形容词和 名词之间存在一个分裂数范畴标记组配模式,即DP语段内存在分裂数范畴一致。限定词与名词 的数范畴标记一致决定整个结构的合法性。数范畴标记会构成障碍,阻碍一致操作的实现。值 得注意的是,量词型语言仅仅要求限定词与形容词和名词之间的数范畴标记部分一致。非量词 型语言则包括两种情况,即完全一致和部分一致。一致操作包括两个步骤,即句法层面的一致 链接操作和PF层面的一致拷贝。同样地,探针可以分裂为数探针和性探针。对于同时携带性特 征和数特征的语言,性特征具有强制性,而数特征并不具有强制性。性一致操作与数一致操作 依次实施,实施顺序由性特征和数特征在词库中的排列顺序决定。

关键词:数范畴标记;性一致;数一致;DP语段;性特征;数特征;探针


日汉语延伸型虚拟位移表达认知语义对比研究

姚艳玲 周虹竹

大连外国语大学

要:虚拟位移反映了人类语言主观性的特征。本文以虚拟位移表达中的延伸型虚拟位移为 研究对象,以 Talmy 提出的认知语义学为理论框架,对比分析了日语和汉语延伸型虚拟位移表 达的语义特征及其认知理据。本文认为日汉语虚拟位移表达的主体类型具有点状、线状和平面 状特征,且可进行细化分类。在位移动词使用上日汉语产生差异,日语多用路径动词,而汉语 多用方式类动词。日汉语的延伸型虚拟位移以心理扫描和意象图式转换作为表达式成立的认知 基础。本研究有利于揭示日汉语虚拟位移表达特征的差异及认知过程,为跨语言对比研究提供 启示。

关键词:虚拟位移;认知语义学;日汉对比;位移动词;位移路径


 “被缚的祖克曼”三部曲中罗斯的超格托思想

徐世博1 杨金才2

1.长春工程学院;2.南京大学

要:出生于纽瓦克的罗斯在作品中抒发了他对儿时生活的犹太聚集区不同于其他美国犹太 作家的独特情感。有“以他物之名此物”之称的隐喻在小说《解剖课》中祖克曼的疼痛问题 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疼痛”成为了一种文化隐喻。隐喻不是一种装饰,它由现实构成,同 时它也构成了现实。祖克曼是出生在美国、没有经历过大屠杀第二三代的流散犹太人,作为流 散者,格托纽瓦克是爱恨交织的。犹太格托是犹太人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也是犹太文化得以 传承的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从“逃离”犹太格托,到“无法扔掉纸条”的另类“犹太性”的 伸张,“超格托”并不意味着放弃犹太性,祖克曼的反叛并没有抹杀大屠杀纪念的价值。罗斯 其人其作亦非“世界化”,他彰显出的是一种美国化的犹太性;其中的“美国化”是除去旧世 界的语言、传统、风俗和习惯。在叙事上,后现代戏仿这种“写作”方式帮助罗斯和祖克曼人 物重拾了纽瓦克犹太格托的文化记忆。

关键词:犹太性;超格托;戏仿;文化记忆


人物身份的视觉化

 ——解读小说《酷爱》中的“画”

叶宗邦 甘文平

武汉理工大学

要:《酷爱》是美国黎巴嫩裔作家拉比·阿拉梅丁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中的“画”贯穿始 终,是小说的中心意象。这些“画”以线性的方式勾勒出主人公童年经历战争、青年流亡美国 和中年感染艾滋病的三段经历,分别表征了主人公被以色列和黎巴嫩共谋的主流文化压制的客 体身份、被美国白人边缘化的他者身份以及被美国主流社会与文化排斥的同性恋边缘身份,它 们共同揭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批判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白人中心主义和霸权思想。

关键词:《酷爱》;边缘身份;战争;流亡;艾滋病


当代中国翻译家译后随笔中的共识启示

贺婷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摘 要:译后随笔是译者对翻译实践的感悟和总结,能展现其心理状态、时代和文化背景,是 了解译者思想的一手材料。翻译随笔作为研究译者思想的重要抓手,以往研究大多停留在个案 分析上,缺少系统分析与概括。近代以来各个阶段,尤以 1949 年至今的翻译紧扣近现代中国 的发展情况。本文将1949年以来,分三个阶段搜集整理中国翻译家的译后随笔文章或相关出版 物,分析各翻译家译后随笔中折射出的社会特性,乃至属于中国文人的独特思维方式。

关键词:翻译家;当代中国;译后随笔;共识;“译话”


运动事件框架下《背影》英译本的语义识解与对比分析

栗霞 于欢

内蒙古工业大学

要:Leonard Talmy 认为语言的语义范畴与表达形式之间存在着多种映射关系。语言之间的 差别由其映射关系的不同体现,且具有一定的类型学意义。基于 Talmy 的宏事件理论,将焦点 集中于运动事件框架中动词语义成分及其表达形式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对比张培基和杨宪 益、戴乃迭夫妇对《背影》中运动事件的表达,从方式、路径信息对等以及子事件类型转化三 个维度赏析其英译表达,分析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研究发现三个维度的不同表达会影 响人们对原文意境的解读以及对语义的认知提取。研究从语义层面对汉语记叙性散文翻译提供 了应用策略与赏析参考。

关键词:运动事件框架;《背影》英译;认知语义;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