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乔特聘教授为我院研究生开设系列讲座

         2024634日,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杨乃乔先生在明金楼三笔一画教室为我院研究生开设比较文学系列讲座。外国语学院2023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部分博士生以及慕名而来的听众到场听讲。

63日上午,杨乃乔教授以《后-殖民主义批评与Orientalism逻辑关系的缺失——论当代中国“新时期”与“后新时期”历史转型中的萨义德》为题开始首场讲座。讲座伊始,杨教授对“Orientalism”这一术语进行了详细的释义,指出该词无论是翻译为“东方学”亦或“东方主义”,都各有罅漏。接着,杨教授分别梳理了汉语学界80年代晚期的现代主义思潮和9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阐明了汉语学界以往对萨义德(Edward Wadie Said)、后-殖民主义批评criticism of post-colonialism与解构主义deconstructivism的普遍误读。第一讲尾声,杨教授介绍了萨义德的双重文化身份,并将于第二讲接续讨论相关重要论题。



64日上午的第二场讲座中,杨教授首先明确指出萨义德的Orientalism与后-殖民主义批评没有直接的逻辑联系,二者在学理的生成上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可混为一谈;其次,他结合外语研究生的学科背景,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切入点,从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与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两个维度考察了概念翻译对应的难点及不可通约性。此外,杨教授分析了萨义德的Orientalism1995年再版的《后记》,指出萨义德在《后记》中以补缺的方式提及了后-殖民主义批评,力图为自己圆场。杨教授以萨义德的《后记》作总结,为即将展开的第三讲给出了逻辑上的铺垫。



64日下午,杨教授开设了题为《在德里达与萨义德之间——论解构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底层逻辑的不可通约性》的第三场讲座。一方面,杨教授追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归纳了“Logos”(逻各斯)、“Idea”(理式)、“Being”(存在)等哲学本体论的终极概念,并联系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本体论范畴“道”,为同学们理解德里达“白色神话”(White Mythology)这一设问扫清了理论障碍,进而申明解构主义理论的底层逻辑是抵抗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和语音中心主义phonocentrism;另一方面,杨教授认为,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底层逻辑是地缘政治学,他结合斯皮瓦克本人的自白、萨义德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与福科的权力话语理论的频繁操用等文本例证,呈示出解构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指向殊异。

系列讲座结束后,现场掌声如潮。杨教授将自己的讲稿赠予现场听讲的研究生,以此表达自己的衷心勉励与殷切期待。系列讲座中,杨教授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充分彰显了其汇通中外的宏阔视野、深厚的学养以及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到场听众如沐春风,纷纷表示在这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中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