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解读

第一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制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

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

一、教学性质和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解读: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是我们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从语言观的角度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大学英语教学也应以此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大学英语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为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奠定基础。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将更加对外开放,国际间交往将日益频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外语的要求不仅是“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而是自如地运用外语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这种社会需求的变化要求外语教学要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新“要求”适应了社会对外语的需求,将教学目标转变为人才素质的培养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大学英语课程所具有的深刻人文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在了解西方的文化,进行跨文化的交流。语言也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体现了特定文化内涵。《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阐述,表现出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符合国家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质量工程”建设的目标,是我们在设计课程和实施教学时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英语的基本知识,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人格体系的全面发展。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既要教书传授知识,又要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两者不可偏废。

  

二、教学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是我国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是为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所选择的标准而推荐的。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使那些英语起点水平较高、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达到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

三个层次的英语能力要求如下:

一般要求:

1.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听懂语速较慢(每分钟130 ~150词)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2.口语表达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能经准备后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3.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能就阅读材料进行略读和寻读。能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教材和题材熟悉的英文报刊文章,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4.书面表达能力: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在半小时内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

5.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6.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4780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其中20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熟练运用的词汇。

  

较高要求:

  1.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谈话和讲座,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180词,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

  

   2.口语表达能力:能用英语就一般性话题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理由和描述事件,表达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3.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0~9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适中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4.书面表达能力:能基本上就一般性的主题表达个人观点,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能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各种图表,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5.翻译能力: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汉字。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6.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6380个单词和1200个词组(包括中学和一般要求应该掌握的词汇),其中2200个单词(包括一般要求应该掌握的积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更高要求

1.听力理解能力: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正常语速的谈话。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

  

2.口语表达能力: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篇幅较长、有一定语言难度的文本或讲话,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

3.阅读理解能力:能读懂有一定难度的文章,理解其主旨大意及细节,能阅读国外英语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

4.书面表达能力: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能以书面形式比较自如地表达个人的观点,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200词的说明文或议论文,思想表达清楚,内容丰富,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5.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和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4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

6.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7670个单词和1870个词组(包括中学、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应该掌握的词汇,但不包括专业词汇),其中236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包括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应该掌握的积极词汇)(见附3:《大学英语参考词汇表》)。

  

上述三个要求是作为各高等学校在制定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文件时的参照标准。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三个要求中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以及词汇量的具体要求与指标作适当的调整,但要特别重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解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具体体现为,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此外,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环境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各不相同。因此,《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并规定各个学校应当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来自行确定自己学校以哪一个要求或同时以三个要求来作为自己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这一切都使得教学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没有了统一的目标和要求,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水平和教学条件提出切合实际的标准。

确立不同的要求目标,也有利于教材的真正百花齐放,开发适合不同要求、不同水平的教材,从而避免了目前所有大学英语教材都是同一起点,同一难度,同一模式的,结果使

得教师对教材的选择非常有限,或没有选择的尴尬局面。如以达到较低要求为目标的教材可仍language—based,而以较高要求为目标的教材可逐渐过渡到content—based。同时由于有不同标准和不同层次的读者对象存在,也就可以避免各出版社的教材大战,避免教材撞车,对国家教育资源造成浪费。由于没有统一的要求和分级,就没有必要规定统一的分级考试。可由各个地区,甚至各个学校根据《课程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大纲标准设计和组织考试。这种考试由于规模小,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就变得可能。至于是否要参加标准化的国家四、六统考,这就成为学校或个人的行为。这样的个性化评估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交际能力,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同样,统一的词汇表也失去了意义。或只规定所要求的词汇量,而不给出具体的教学词汇表;或只给出一个大的词汇表,而不标出各个要求级别;或只给出一个“赤膊”词汇表,

而不标出词性和释义,都是比较灵活的处理方法。没有了统一的词汇表,对于扩大学生词汇量,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通过语境学习,把注意力放在表达上等良好的学习方法都将有着重要意义。

三、课程设置

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无论是主要基于计算机的课程,还是主要基于课堂教学的课程,其设置都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既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

解读: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因此,在《课程要求》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应使大学英语学习要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换言之,除了基础阶段的必修课程外,还可以增加提高阶段课程和拓展阶段课程,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保持大学四年不断线。

其实,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耍基于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在《课程要求》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需要转变思想,把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转变到提高学生综合性实用能力上来。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以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中心,又要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分类指导、分级教学、学分制等举措之外,还应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践,英语学习是一个需要反复实践的过程,即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使用语言交流。而任何有组织的课堂教学都难以为所有学生提供充足的语言使用环境。大学英语教学应同时关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两个方面,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因此,应大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校园电台、调频广播等各种媒体和学生团体的作用,营造英语学习的浓厚气氛,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

四、教学模式

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要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探索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教学模式,直接在局域网或校园网上进行听说教学和训练。读写译课程的教学既可在课堂进行,也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对于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课程,应有相应的面授辅导课时,以保证学习的效果。

为实施新教学模式而研制的网上教学系统应涵盖教学、学习、反馈、管理的完整过程,包括学生学习和自评、教师授课、教师在线辅导、对学生学习和教师辅导的监控管理等模块,能随时记录、了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与辅导情况,体现交互性和多媒体性,易于操作。各高等学校应选用优秀的教学软件,鼓励教师有效地使用网络、多媒体及其它教学资源。

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

解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教与学。将现在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应用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式的教学模式,是《课程要求》所提出的教学改革重点。《课程要求》提出应把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转变为由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先进技术而形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化、个性化的新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网络自主学习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包括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的大班读、写、译课堂教学和小班听说训练课。。课堂教学各有侧重,大班教学侧重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小班教学则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而自主学习部分,包括:(1)基于局域网的视听说人机对话自主学习训练模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心进行(每周2学时)。(2)课堂教学与校园网相配合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模式;一方面教师规定网上学习内容,学生通过登陆我部的网站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选择网站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3)基于校园智能化调频电台听力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按照播放时间表,收听校园智能调频电台播放的英语听力材料,进行自主听力练习。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声光配套、音形结合的学习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投影、多媒体等电化等手段进行外语学习,接触大量感性信息。

五、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教学评估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

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即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估特别有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在实施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尤为重要。形成性评估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形成性评估可以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多种形式,以便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推荐使用的《学生英语能力自评/互评表》见附2)。

终结性评估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时进行的总结性评估。终结性评估主要包括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这种考试应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不仅要对学生的读写译能力进行考核,而且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核。

在完成《课程要求》中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层次的教学后,学校可以单独命题组织考试,或参加校际联考、地区联考、全国统一考试,以对教学进行终结性评估。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充分考核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

教学评估还包括对教师的评估,即对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估。对教师的评估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应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估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解读:评价方式的衔接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目前用的比较多的两种评估方法是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前者通过课堂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这种评估在实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点的多媒体教学中尤为重要。作为一种定量测试手段应以评价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为主。虽然中学新课标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将形成性和终结性结合起来,但受到高考因素的制约,基本上无法做到这一点,基本上考考试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但是随着大学英语授课模式的改变,对大学英语的评价方式有了质的改变,已经形成了以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融合的评价体系。使评估更具效度和信度。评估方式采取“档案袋”的方法,给所有学生建立档案,记录学生每次的小测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活动参与记录等。档案袋中的平时表现和期末各占总成绩的60%和40%,如此才能更为可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

六、教学管理

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应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强化教学过程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大学英语教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建立完善的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文件。教学文件包括: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描述、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考核方式等。教学管理文件包括:学籍和学分管理、教学考核规范、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记录、考试试卷分析总结、教师授课基本要求以及教研活动记录等。

2.大学英语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学分制体系,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完成的课程,经考试合格,应计算学分。建议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所获学分的比例在大学英语学习总学分中不低于30%

3.完善教师的聘任管理,确保生师比合理。除课堂教学之外,对面授辅导、网络指导和第二课堂指导的课时等应计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4.健全教师培训体制。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学校应建设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鼓励教师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合理安排教师进行学术休假和进修,以促进他们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解读:教师的事业心、认知水平和教学能力对贯彻《课程要求》,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关系重大。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教师队伍在学历结构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青年教师的数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学校扩招和教师流失等原因,外语教师的数量仍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教学负担过重,影响了个人的进修学习。也有一些教师语言基本功不够扎实导致教学质量较差。从整体上讲,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有待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场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的革命,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学团队,符合国家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课程要求》高度关注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提出了建设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首先应该健全教师培训体制。教学部门应制定教师职业发展的长期和短期计划,明确培养目标、专修方向、培养途

径和质量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教师轮岗进修。学校可以通过在职、脱产进修、引进国外智力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包括计算机技能),研究教学方法。教师也应当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反思在教学中的得失,改进教学工作,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教学的问题进行研讨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例如利用专题研讨会、工作坊(workshop)、学习心得交流会等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地探讨和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一种研究问题、关注教学的良好风气。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有赖于英语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1]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发布,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为全面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进行了修订和完善,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正式发布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文中下划线部分系本书作者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全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