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双月刊)2019年第4期 论文目录及摘要

·隐喻研究·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莎剧道德隐喻研究………………………谢世坚  饶力曼(339)

当代隐喻研究的“体验派”与“话语派”的论战评析…………………张建丽(352)

·文学叙事研究·

从《棉花来到哈莱姆》探析海姆斯笔下的荒诞叙事……………………薛璇子(364)

诗歌意象英译的空间叙事解读

 ——以《诗经·卫风·》为例…………………………………………田  霞(375)

《米德尔马契》的元认知策略及其伦理意义……………………………周雪滢(385)

·认知语法研究·

构式频率、信息属性和专业类型影响英语填充词-缺位构式的中介语研究

……………………………………………………………………………马志刚(396)

She is going to be testifying truthfully”所示语法化的语用阐释………陈崇崇(413)

汉语特殊被动句的认知机制:明示活跃区特例………………………谭梦玲(426)

·学科与平台建设·

边缘语用学对现实世界的学术关怀………………………童颖(440)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莎剧道德隐喻研究

谢世坚  饶力曼

广西师范大学



摘  要: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道德隐喻。首先,本文构建概念隐喻的范畴结构,为分析语言层的道德隐喻表达结构提供导向,也为分析概念层的道德概念隐喻机制提供框架;其次,本文基于道德隐喻的定义及道德隐喻表达的判别方法,剖析了莎剧道德隐喻的语义结构和语义范畴;最后,本文探讨莎剧的道德隐喻机制。本文研究发现,莎剧的道德隐喻倾向于明示隐喻的本体,具有十分丰富的语义范畴,且隐喻各组成部分的语义范畴对应关系也十分复杂。

关键词:道德隐喻;莎剧;概念隐喻;范畴

DOI:10.19716/j.1672-4720.2019.04.01xie


当代隐喻研究的“体验派”与“话语派”的

论战评析

张建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


摘  要:近年来,隐喻研究领域形成了“体验派”与“话语派”两大对立阵营。这两派在隐喻观、研究对象、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等重要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双方各执己见,互不妥协。文章首先概述“体验派”与“话语派”的形成与发展,然后综述两派存在的主要分歧,最后结合双方对于隐喻普遍性、隐喻悖论和隐喻之战的看法评析两派论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隐喻研究;体验;话语;论战

DOI:10.19716/j.1672-4720.2019.04.02zhang



从《棉花来到哈莱姆》探析海姆斯笔下

的荒诞叙事

薛璇子

上海大学;咸阳师范学院


摘  要:在《棉花来到哈莱姆》中,海姆斯把荒诞作为解构白人冷硬派侦探小说叙事模式的策略。哈莱姆黑人区的暴力现实造就了海姆斯的暴力叙述;黑人生存的荒谬体验反讽种族主义的荒谬性;异化黑人民间故事,反衬小说人物和事件的荒诞性,揭露美国六十年代种族主义社会的冷漠和残酷。海姆斯将黑人双重意识和黑人土语运用到侦探小说创作中,开创了具有鲜明黑人叙事特色的非裔美国侦探小说创作模式,丰富和发展了非裔美国城市自然主义文学传统。

关键词:切斯特·海姆斯;《棉花来到哈莱姆》;荒诞叙事



诗歌意象英译的空间叙事解读

 ——以《诗经·卫风·》为例

田霞

北京语言大学;怀化学院


摘  要:诗歌意象是诗歌空间叙事的基础。对原作及其译作的诗歌意象进行解读与比较,有助于赏析诗歌的空间叙事效果。本文从诗歌意象入手,解读和比较《诗经·卫风·》原诗和赵彦春和理雅各英译本的诗形、诗韵、诗义及其诗歌意象的空间叙事。本文认为,赵译在诗形、诗韵、诗义方面的意象切换和递进所形成的空间叙事效果,比较客观地再现了原诗的整体基调和叙事节奏,推动了诗歌的叙事进程,有助于诗歌意象的空间叙事移情。 

关键词:《考》;诗歌意象;空间叙事;赵彦春;理雅各 

DOI:10.19716/j.1672-4720.2019.04.04tian



《米德尔马契》的元认知策略及其伦理意义

周雪滢

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


摘  要:《米德尔马契》体现了多个层面的元认知策略,呈现出爱略特对认知本身的监控与反思。首先,爱略特重视显微镜式的细节认知模式,并探寻其无限性与颠覆性。其次,爱略特以医学中的人体网状组织为模型,提出网状关系认知模式,挑战了以学者卡苏朋为代表的根茎式认知模式。第三,爱略特强调将文学思想与肉身密切联系,与近年来热议的具身认知遥相呼应。第四,爱略特强调主体的构建性认知。同时,爱略特指出,认知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关键词:乔治·爱略特;《米德尔马契》;元认知策略;认知;伦理

DOI:10.19716/j.1672-4720.2019.04.05zhou



构式频率、信息属性和专业类型影响

英语填充词-缺位构式的中介语研究

马志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  要:填充词-缺位构式在语言学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中均居于核心地位,而其中介语表征并非仅仅受到结构因素的影响,因为具体构式的信息特征(话题性或焦点性)、输入频率以及输入量均参与中介语语法的构建过程。基于该理念展开的理论分析和中介语研究的结果初步表明,信息特征、构式频率和专业类型在各个水平层面上的任意组合都可能会影响中介语表现,而成人二语者对于相关构式的非确定性判断趋势仅凭领属原则等形式限制条件是不能予以充分解释的。本项研究的启示在于,更为全面的中介语研究范式必须兼顾填充词-缺位构式的形式特征和概率性特点,从演绎性的形式分析和归纳性的学习机制两方面入手,从而为中介语语法的理论构建提出更具原则性的见解并提供可行性较强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岛屿限制;基于使用的模型;中介语表征;填充词-缺位构式;输入频率

DOI:10.19716/j.1672-4720.2019.04.06ma



“She is going to be testifying truthfully”

所示语法化的语用阐释

陈崇崇

浙江师范大学


摘  要:研究基于COHACOCA两大语料库探讨“be going to+ 进行体”的结构演化与交际功能。过去百余年间,“be going to + 进行体”持续稳定增长,当前似已成为美国英语口语中一大语法结构,用于凸显计划的慎重或确定性。对比“be going to+ 简单不定式”be going to+ 进行体”结构中的高频、强搭配实义动词以及共现的宾语、状语、代词主语等多有不同。研究发现,“be going to”正进一步语法化,其意义进一步弱化,因此迂回重复进行体形式有助于在交际过程中凸显相关信息。

关键词:结构“be going to + 进行体”;语法化;迂回形式;信息传递

DOI:10.19716/j.1672-4720.2019.04.07chen



汉语特殊被动句的认知机制:

明示活跃区特例

谭梦玲

电子科技大学


摘  要:汉语特殊被动句的生成机制备受争议。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考察该句法范畴的研究结果表明:(1)它是自然凸显性和选择凸显性两种认知方式整合为一体的复杂认知构型;(2)其中的主语NP1和保留宾语NP2是参照点-活跃区关系;(3)由于汉语固有的语言规约性,“活跃区”NP2通过意会被重新分析获得宾语的语法地位,因此可视作活跃区的一种特例。

关键词:汉语特殊被动句;活跃区;认知机制;范畴化

DOI:10.19716/j.1672-4720.2019.04.08tan



边缘语用学对现实世界的学术关怀

童颖1,2

 1.福建师范大学  2.南京晓庄学院


摘  要:以“边缘语用学”为主题的第十六届国际语用学大会积极拓展语用学传统议题,大力推进新兴议题,从理论到实践多维度诠释了“边缘化”的概念和意义。此次大会不仅尝试挑战传统语用学理论的中心地位,一度边缘化的研究议题亦呈现中心化的发展态势。本文概述“边缘化”社会实践、(

)礼貌和网络交际等主要研究议题,呈现语用学对现实世界的学术关怀,为国内语用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国际化视野和借鉴。

关键词:边缘语用学;(

)礼貌;网络交际;社会实践;现实世界

DOI:10.19716/j.1672-4720.2019.04.09tong